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科教人一体化”试点:让“智力底座”融通发展

  【领学】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全面塑造创新发展新动能

  ——浙江红船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统战理论)教研室博士、副教授 黄秋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把教育、科技、人才摆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性支撑的高度进行系统部署,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其中,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三者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是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的迫切要求和关键环节,也是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动能。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战略博弈空前激烈,迫切要求我们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建立新优势,这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离不开教育优势、人才优势的强大支撑。目前,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等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因此,只有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才能答好人才培养“基础题”、科技创新“关键题”、成果转化“应用题”,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中,嘉兴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的产教融合培养体系、高层次人才的产才融合引育机制和高精尖成果的产研融合创新模式,为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链条进行了先行探索。

  【破题】

  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引“科教人”贯通发展

  近日,在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的实验室,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马晓月。除了做实验,她还要忙着撰写申请专利的材料。“得益于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试点机制,让我能兼顾学习和科研。”她说。

  当其他同学还在“从书本到书本”的时候,作为准研三学生的马晓月或将收获人生的第一个专利。在她身上,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变得具象起来。

  去年,为探索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引“科技、教育、人才”的贯通路径,嘉兴以清华长三院、北理工长三院为试点实施主体,打造了“校地融合发展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链条”项目,并入围了浙江省首批创新深化试点项目。

  试点的意义在于探索破解全社会都关注的“产教脱节”“引落脱节”“科产脱节”问题,而嘉兴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正是一大优势所在。

  一年多来,清华长三院和北理工长三院各自发挥优势,构建起“卓越工程师的产教融合培养”人才培养机制、“高层次人才的产才融合引育”队伍汇聚机制和“高精尖成果的产研融合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有机融合上“蹚”出嘉兴模式。

  去年8月,将要读研二的马晓月来到嘉兴,成为北理工长三院的首批研究生之一。第一年课程教学在学校,第二年起在属地进行高质量科教、产教融合培养,这种“课程教学在本部+科研创新在属地”的分段式培养模式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试点机制的重要特点。“要不是有这个机制,我可能就错过一个认识嘉兴、了解嘉兴、来到嘉兴甚至以后留在嘉兴的机会。”马晓月笑着说。目前,北理工长三院已累计招收、派驻1129名硕博研究生“卓越工程师”。

  在嘉兴就读研二的这一年,马晓月的专业学习从宽泛的物质科学聚焦到钠离子电池扩容与快充的相关课题研究。“随着新能源的发展,钠离子电池的相关技术和产业备受关注,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也早就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布局,可见这个方向非常值得去探究。”在此期间,她参与了多个研究课题,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身,“看到自己的研究能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让我挺有成就感的。”

  同样在嘉兴找到成就感的,还有清华长三院去年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徐亮博士。在百万年薪和清华长三院之间,长期致力于AI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他选择了后者。“比起企业和高校,清华长三院不仅有着顶尖高校清华的背景,而且在人才引进、科研体系、产业应用等方面都更有特色和优势,能让AI技术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徐亮表示。

  近期,徐亮和他的团队正在忙着一个AI+心理健康的项目。他们关注到这些年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从去年秋天起,团队就与国内头部企业华夏心理集团开展了战略合作,开发出一款微信小程序“心安防护”,在情绪小助手模块,用户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疏导情绪或得到指导性建议。目前这个项目研发已经完成,今年春季学期以来已经在华夏心理合作的北京、深圳等地的学校测试。

  在徐亮看来,AI是一种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底层逻辑和技术是相通的,而他和团队做的工作就是利用AI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徐亮的办公室,柜子上摆满了各种奖状、证书,比如“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和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科技发展奖”,还有深圳工程师优秀科技人才“杰出工程师”等。而这些荣誉的获得时间都是在他来嘉兴之前。

  在来到嘉兴之后,他感受到了更多的“福利”。

  一方面,清华长三院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让徐亮倍感温暖。目前,研究院已经搭建完成了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团队成员不仅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外国国籍人士,还有遍布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国内人员,大家以全球办公的形式开展工作,共同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金融、医疗、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深度应用。

  另一方面,清华长三院一直鼓励并支持徐亮团队与企业、产业加强合作。目前,徐亮团队已经与天道金科等行业头部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一些试点项目。针对人工智能发展依赖的算力需求,通过院内资源对接,团队还与一家稳定的算力提供方成功对接,解除了徐亮的后顾之忧。

  凭借清华大学学科优势和自身的资源整合优势,清华长三院聚焦人才汇聚“引落脱节”问题,坚持“背靠清华、跳出清华”和全球视野,千方百计引进世界一流人才,让更多智慧资源为嘉兴所用。去年以来,包括徐亮博士在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胡深博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终身教授陆隽博士等一批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职加入清华长三院,来到嘉兴发展。

  【深化】

  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现代化的发动机。人才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如何向“人才红利”升级是各方面面临的一个课题。

  “我们有基础也有信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嘉兴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嘉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根军表示。从这一年的试点来看,北理工长三院和清华长三院交出了丰硕成果。

  在攻坚“产教脱节”上,北理工长三院实施“分段式”“交叉式”“靶向式”培养,实现“教—科—产”有机衔接,聘用企业导师,实现院企合作共赢;在攻坚“引留脱节”上,清华长三院建立“双需求”排摸机制,聚焦学校和地方的人才需求,开展全球引才,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批量导入嘉兴;在攻坚“产研脱节”上,聚力打造产研融合成果转化模式,清华长三院深入推进“深根计划”,瞄准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共建乌镇实验室、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等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等。

  下一步,围绕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嘉兴还要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向着成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汇聚高地,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强市建设争先进位的目标前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8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