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亳州高新区,一座现代化校园正拔地而起。作为区域教育新地标,亳州市第三十七中学项目不仅承载着提升教育资源的使命,更以“智慧工地”的创新实践,为传统建筑施工注入科技动能,打造智能化管理新范本。“智慧工地”智慧在哪里?近日,记者来到项目现场实地探访。
亳州三十七中项目占地101亩,总建筑面积46022平方米,规划设置36个初中班级,可容纳1800名学生。项目一期涵盖教学楼、综合楼、食堂、风雨操场等设施,计划于2025年9月竣工,总投资1.1654亿元。目前,教学楼已封顶,操场土方开挖已完成30%。
记者在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中交建筑集团第三十七中学项目的安全部部长谷厚君,头戴一顶“特别”的安全帽现身。之所以说这顶安全帽特别,是因为上面安装了一个摄像头。
谷厚君向记者介绍道:“这是‘智慧安全帽’,通过这个摄像头拍摄的影像,能实时传输到电脑上。”不仅如此,在建筑工地的教学楼、综合楼等施工现场,还另外安装了8个摄像头。例如,塔吊吊钩处配备的可视化设备,可以清晰地看到所吊重物是否规范捆绑;塔身安装的安全监测传感器,无论是塔吊超重,还是风速过大影响塔吊运行,这些情况都能被精准监控到,全方位保障施工安全。
“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和进度,确保项目高效推进。”谷厚君说。
亳州市住建局搭建的“数智工地”协同平台成为监管“智慧大脑”。据亳州市建管中心安全科负责人邵小朋介绍,平台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追踪施工动态,覆盖全市85%以上规模工地。2024年,该平台通过“非现场”巡查累计发现安全文明施工问题1408条,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数智工地”协同平台创新实现“人证比对”功能,联通公安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省住建厅综合管理平台,自动核验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身份与资质,杜绝“人证不符”风险。同时,电子签章功能实现监管流程透明化。全年线上移交问题整改单719份,形成“检查-整改-反馈”闭环管理。
据了解,亳州是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27个改革试点城市(地区)之一。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搭建“数智工地”协同平台,逐步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引导和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数字化改革是未来方向,我们将继续推进数字化改革,充分发挥信息化、智能化的引领作用,将对建筑工地的监管由原来的传统方式向智慧化监管、数字化监管转型,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效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亳州市住建局建管科负责人张心泉说。
随着主体建筑日渐成型,亳州三十七中将成为高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项目建成后,不仅将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其“智慧工地”管理模式也为全市建筑行业树立标杆。
夕阳下,机械轰鸣与数字监管的无声协作,正书写着亳州现代化建设的创新篇章。(记者 曾莹莹 刘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