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雨后的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街头,记者想试试能否在地上找到烟头,来检验这个“捡不到烟头城市”的品牌。在近百米的街道范围内,没有发现一个烟头,街面整洁也没有垃圾。
花园路保洁员杨美丽说:“这一年来烟头基本不见了踪迹,一天下来也捡不到几个。在以前,百米的路段,一个往返就能扫出上百个烟头。”
莲都区从去年5月31日开始打造“捡不到烟头城市”品牌,到现在已经一年。在这一年中,每逢带9的日子(每月9日、19日、29日)莲都区街头都会出现一群身穿红马甲,右手拿着垃圾钳,左手拎着垃圾袋,在街头捡烟头的志愿者。
去年这支名为“小荷”的捡烟头志愿队刚成立时,仅16名队员。一年后“小荷”志愿者增加为10333人,迅速成为丽水规模最大的志愿队之一,最初的志愿者汤伟红认为能被大家认可的秘诀就是:“认认真真地捡烟头,大家觉得真的能做成实实在在的事。”
捡烟头的人越来越多
“小荷”志愿者、在莲都法院工作的厉志华一年来感触颇深。这个平时看起来有点“怪”的举动常会引起行人侧目,“最开始被人看到会有点不好意思”,但现在,街上到处是“红马甲”,彼此碰到会默契地相视一笑,对活动的认同感也已大大提升。“弯一次腰,捡一个烟头,不是难事,难的是持之以恒。看似一个小小的举动,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一开始大家觉得我们是作秀,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莲都区文明办副主任黄庆的话道出了老百姓对活动的真实看法,“首先是抽‘游烟’的人少了,不再边走边抽了,烟头也不再乱扔。有些还主动加入到捡烟头的队伍中来。”
烟头,是城市里最不起眼的垃圾,却暗藏着巨大的污染“潜力”。起初,人们并不相信这个小举动能迸发出多少文明的力量,质疑声、嘲笑声不绝于耳。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这件起初许多人认为“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迅速赢得了各个层面的认同和跟进。
近一年时间里,这项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干部、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截至目前,莲都区已开展百人以上的捡烟头活动20次,日常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全城20多万人次上街捡拾烟头。
“捡”“罚”并行
今年92岁高龄的陈炉法说,自己见不得地上的烟头,“看到烟头我都会捡起来,现在已经捡习惯了,地上有烟头不捡,心里就不舒服”。
陈炉法家住1楼,每天都会带着曾孙子房前屋后巡一遍,能捡到不少烟头。楼上有两户人家经常把烟头扔在这片草地上,久而久之,老爷子能从这些烟头中分辨出是谁扔的。
之前,他看到附近一个小伙子经常随地扔烟头,就跟在他后面捡。“有时候他在前面走,我就跟着捡,被他看到了,我就跟他笑笑,后来邻居都不好意思,现在明显丢的少了。”陈炉法说。
在发动志愿者上街拣烟头的同时,莲都区也加大了监督和处罚力度。
首先是,违规处罚公开化。加大对“乱扔烟头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的媒体曝光和查处力度。丽水市城市管理局处州分局启动针对市民“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的处罚机制,在花园路先行试点,组织人员力量,加强对街面上随意乱丢烟头行为的巡查,以教育劝导为目的,适当采取处罚措施。并联合交管部门,通过天网探头,加大对车窗抛物、乱丢烟头行为的监控处罚。
二是,巡查机制规范化。设立“红黄蓝”榜制度,区创建办组织人员对全区机关单位、办事窗口、学校、公共场所和主要大街等63家“无烟头”承诺单位进行暗访,对未发现烟头的发布光荣红榜,存在乱扔烟头等现象的发布整改黄榜,整改到位后发布蓝榜。目前共下发交办单20张。
三是,市民参与常态化。组织市民文明巡访团开展文明劝导,对在公共场所吸烟、随意乱丢烟头的人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教育宣传。开展“随手拍”活动,以有奖征集的形式,发动市民拍摄在公共场所抽烟和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并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集中曝光。通过完善实施《居民公约》,倡导居民自觉遵守不乱扔烟头垃圾的约定,引导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到“文明城市携手共创,城市文明你我共享”的文明创建中来。
小行动带动大文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6日,区级领导、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捡烟头6516人次。233家区属单位、乡镇(街道)承诺做到办公区域“捡不到烟头”,目前,城区已建成120家“无烟单位”。
莲都区将捡烟头作为最“接地气”的文明建设阵地,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坚持常态化、长期抓,以聚沙成塔的精神推动“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品牌创建,实现“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座城”的良好效果。
一年来,“红马甲 红袖套 铁钳子”已经成为丽水城区大街小巷一道熟悉又亮丽的风景线,被称做“马路高尔夫”。这个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举动,不仅改变了环境,更改变了人们的内心。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座城,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俯拾,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正显现出令人惊叹的“正能量”。
“一个烟头虽小,背后却暗藏着环境保洁、居民习惯、基础设施等多方面问题。”在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看来,烟头不是靠捡完的,是靠大家不扔。通过小行动大文明,以此为切口,破解的是一座城市的发展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