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系统治理,持续改善全市河湖环境

春暖清和,群芳次第。当下的南京城,处处皆如画境。踱步于月牙湖畔,景致再度焕新,绿树红花交相辉映,澄澈湖水灵动生姿。驻足湖边,远眺湖心小岛,几只黑天鹅悠然浮游;一侧,小䴙䴘欢快地扑翅追逐。近观湖水,清澈见底,湖底水草随波摇曳,成群鱼儿自在嬉戏,螺蛳密密麻麻地附着于水草根部。

放眼南京,如月牙湖这般秀美的“幸福河湖”星罗棋布。它们正是南京秉持“执绿为笔,向新而治”理念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们始终以《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行动计划’为指引,聚焦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加大源头系统治理,持续攻坚破题,深入打好一场又一场碧水保卫战。”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26条国省考黑臭水体监测达标率均保持100%,水环境监测质量已连续六年稳居全省第一。

守好长江入苏“首站”,化生产岸线为生态绿带

南京是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坐拥全省近四分之一的长江岸线,守长江门户,保一江清水,责无旁贷。南京以过硬担当,将长江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作为压倒性任务,始终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实现长江岸线空间完整、功能完好、生态环境优美,以实际行动绘就长江岸线新画卷。早在2021年,我市就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长江岸线清理整治项目226个,累计清退生产岸线37.6公里,整治项目数量、拆除体量、清退生产岸线长度、复绿面积均为全省第一;2023年,我市又按期完成部、省下达的11项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排查整治“回头看”项目整改;2023年至今,又序时推进省河湖保护专项整治行动的各项清单。

边整治,边修复。在水源地保护区、江豚保护区等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浦口“十里造船带”、长江二桥到三桥之间的生产岸线等基本退出后,我市又坚持高标准打造生态示范工程,昔日“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一江两岸”9大城市客厅构成的“南京外滩”建设持续推进。长江南京段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华丽转身,成为彰显南京魅力、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标和窗口。

为进一步巩固长江岸线整治修复成效,我市立足长江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引领作用,严格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细化我市长江岸线保护规定,及时出台《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重点在规划管控、保护修复、绿色发展、监督管理等方面,全面落实上位法律、固化实践成果、体现南京特色,成为长江保护法出台后,全国第一部贯彻长江保护新理念的地方性法规。另外,还印发实施《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详细规划(2022—2030)》,进一步细化各岸线功能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及生态岸线,提出相应管控与保护要求。

紧盯28条入江支流,推动全域水环境治理

奔腾不息的长江南京段,两岸分布着28条支流,既有流域面积8000平方公里的滁河、2600平方公里的秦淮河,也有穿越城市中心金川河、城南河、北十里长沟。往昔,一条条黑水汩汩汇入大江,这是伴随大城市高速发展的隐痛,也是长江大保护的隐患。扛起省会城市责任担当,南京将“护佑一江碧水东流”作为重要目标,坚持治水与治城、治标与治本、治河与治污相结合,推动全域水环境的持续治理。

在这场系统治理中,我市精准把脉城市河道污染多、补水少、生态差等病症,依照“拆、截、清、修、引、测、管、景”八字整治路径,实施黑臭河道整治,精准发力打赢黑臭水体攻坚战;聚焦雨污分流、截流系统升级改造、生态环保清淤、水生态系统构建、活水畅流、岸坡生态化改造等环节,完成数百条河湖水环境整治提升以及重点入江支流治理,高效推进劣V类水体歼灭战;因地制宜在莫愁湖、南湖、月牙湖、北十里长沟等打造“草型清水态”生态自净系统。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推动水环境治理中,我市坚持标本兼治,不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通过统筹“城、镇、村”三大区域,聚焦“厂、网、片”三大方面,加快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精准破解源头水污染突出问题。持续推进280公里污水管网改造,先后完成20余座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与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一级A及以上标准,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持续增加。截至今年底,我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370万吨/日。

502条河湖“幸福”归来

“组合拳”之下,一条条河湖重焕清澈碧波。向更高目标奋进,在省委省政府发布的1号总河长令、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省城市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后,我市积极按照部署要求,推动河湖治理保护方式变革,加快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并及时制定出台《南京市幸福河湖评价规范》和《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技术指南》,明确了具有美丽古都特色的幸福河湖指标体系,为全市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行动路线和技术支撑。同时出台《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按照“一年示范引领、两年多点突破、三年全面提升”的“三步走”模式,从改善河湖水质、保障河湖安澜、恢复河湖生态、提升河湖品质、强化河湖监管等五个方面谋划50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和河湖内涵品质,强化风险防控和常态长效治理,实现水环境优美、水安全可靠、水资源优良、水生态良好、水文化繁荣、水管理高效的目标。

持续奋力前行,截至2024年底,我市已建成502条幸福河湖,今年还将再增40条幸福河湖。

如何长效保持来之不易的成果?我市坚持健全机制,实现河道长制久清常态长效。修订《南京市排水条例》,出台《南京市蓝线管理办法》《河道管理工作意见》,编制污水厂和管网建设、城市排水、主城区河道蓝线等专项规划,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整治提升、雨污分流改造、清涵清管、幸福河湖建设等多项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3000余名的四级河湖长工作体系,严格落实河长履职办法,压实各级河长责任。并实施最严格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对主要水体实行月度监测、年度补偿,且补偿标准逐年倍增,倒逼推动各区治水攻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3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