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用仁心大爱点亮生命之光

10月30日,通大附院东院区对外运行满半年。自5月30日东院区试运行以来,该院进入了“一院两区,东西两翼”的发展新阶段,东西院区秉持一体化、同质化运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实现“一体化管理、同质化运行、差异化布局、特色化服务”,患者就医体验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半年来,全院医护人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用“竞”的意识,“争”的拼劲,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让江海百姓舒心、安心、放心地在家门口就诊。

气温骤降,抢救室暖意融融

霜降之后,秋意渐浓,不仅给通城带来满目落叶与金黄,也悄然开启了季节性疾病高发期。10月下旬以来,通大附院急诊抢救室迎来患者就诊小高峰。

紧张、忙碌、急促,是踏进西院区急诊抢救室的第一印象。伴随着“嘀嘀”的仪器设备声,医护人员脚步匆匆,身影交错。“这个季节,工作量比平时大了很多。”护士长姜慧介绍,仅10月24日这一天,他们就收治了50多位病人,其中不少是因天气变化而诱发各种疾病的患者。

61岁的陈老伯(化名),之前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肺功能相对较差,最近咳嗽和喘息症状加剧,因喀血被送入急诊抢救室,检查指标显示合并感染。“早晚温差大,要保暖,千万不能吹风。”主治医师奚培培叮嘱。

95岁高龄的陈奶奶(化名)咳嗽咳痰持续7天,并伴有明显气促症状,心功能不全,逐步出现意识障碍,被紧急送往抢救室就诊。经初步诊断,陈奶奶患有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伴有急性加重等严重问题,抢救团队采取了高流量吸氧等紧急救治措施。

面对就诊高峰,急诊抢救室增设临时床位,以容纳更多患者;进行弹性排班,确保医护人员能够随时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当急诊抢救室患者超过39人时,急诊医师将开具熔断住院证。这一措施意味着病区将暂时无法收治门诊患者,并需在3小时内将急诊抢救室的患者收入住院,确保重症患者得到优先救治。”急诊医学科主任黄中伟说。

长假无休,用行动诠释责任

“我做了一个小贴士,标注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回去以后一定要仔细看。”10月7日晚上6点30分,通大附院小儿内科门诊诊室内灯火通明,小儿内科主任吴尤佳正耐心地给7岁的小波(化名)和家长做健康指导。

来自东台的小波上课时总是上蹿下跳,妈妈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正巧前段时间,通大附院东台籍专家回到家乡义诊,热情的态度、精湛的技术赢得了东台市民的一致称赞。在亲朋好友的建议下,小波妈妈趁着孩子国庆放假来到该院就医。

“本来没排上号,吴主任知道我是外地来的,立即给我加了号,护士为了能让我们一次性做完检查治疗,不用再来回往返,特地加班给孩子做专注力测试。”小波的妈妈感激地说。

加班是该院医生常态,一直以来,节假日等同于忙碌的工作日。“国庆假期共有761名专家出诊,方便病情复杂的患者就医,落实分级诊疗,实行高质量无假日门诊。”门诊部主任仇永贵说。

9月30日,通大附院东院区神经疾病中心全面运行,神经康复作为神经疾病患者救治的最后一环,配备了高压氧舱,以满足重症患者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的需求。国庆长假,高压氧舱的医护技团队放弃休息,全力投入到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团队共收治病人43人次,利用高压氧舱舱门较宽的特点,他们直接将病床推进氧舱,让23名只能躺着接受治疗的患者得到及时氧疗,尤其是无力、昏迷的高危患者。

国庆假期,该院心内科在东、西院区共开展各类冠脉手术24台,让一批心肌梗死患者转危为安,展现了医护人员在面对急危重症时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争分夺秒,创造生命的奇迹

9月10日凌晨,通大附院西院区重症医学科(ICU)接连收治两位心源性休克的重症患者。危急时刻,ICU主任医师陆洋和副主任医师孙晨靓分别带领团队同时启动两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进行抢救。

当天,该院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患有心肌梗死的张先生(化名)突发心源性休克,并出现了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需要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夜班医生见状立刻通知孙晨靓至CCU进行会诊。“患者的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尽快予以ECMO治疗。”孙晨靓了解病情后迅速作出判断。

同时间段,50余岁的许女士(化名)再发心肌梗死,伴有严重心力衰竭,心胸外科主任尤庆生第一时间为其做完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患者仍表现为严重的术后低心排、心源性休克、循环难以维持,血压不断下降,病情危重,于凌晨五点转入ICU,准备接受ECMO治疗。

一台ECMO至少需要2名医生和2名护士共同完成。为了确保两台ECMO同时运转,天还没亮,陆洋等人便从家里赶来,以精湛的技术和无畏的勇气投入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

ECMO置管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陆洋和孙晨靓各带一队,王逸平医生和保鹏医生全面配合,精准操作,确保管路的准确放置;护士长侯亚玲带领护理队伍分工明确,纪映萍、丁秋香迅速完成管路预充,郁小俊、胡海平熟练配合床边置管,倪佳玉、张笑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医护人员高效协同配合,两台ECMO同时顺利运转。一周后,两名患者病情渐趋稳定,先后撤离了ECMO。

医者仁心的背后是精湛医术的支撑。7月4日,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李鹏为32岁的陈女士成功实施了全省首例单孔下袖状胃切除加胆囊切除手术,利用先进的微创技术,仅通过脐孔就完成了所有操作,实现了体表无痕的美观效果,术后两天患者便顺利出院;7月9日,该院产科联合麻醉手术科成功为311斤重度肥胖的郭女士实施剖宫产手术,产妇平安诞下7.4斤重健康男宝,刷新了该院收治孕产妇体重最高纪录;10月9日,通大附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雅克等医护人员完成3例机器人辅助人工关节置换术,这是该院首次自主独立采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自然》介绍的中国科技创新代表作——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标志着该院人工关节置换由传统经验技术型转向精准化、个性化治疗。

爱的奉献,让温暖久久回荡

“心源性卒中以脑中风为严重表现,疾病在‘脑’,根源在‘心’,很多都是由房颤引发……”前不久的一天中午,在通大附院西院区门诊7楼候诊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问心”科普在此进行。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主任陆齐正在进行“心源性卒中的那些事”的科普讲座。

每周二中午12:30—13:00,该院心律失常诊疗团队都会举行科普讲座,迄今为止,已举办69场。“周二是我们心内科心律失常主要专家的门诊日。中午的候诊区,有的患者在等待上午的检查报告;有的患者挂了下午的号提前过来等待。”陆齐介绍,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时间段,医护人员放弃了午休,将科普讲座的场地直接设在了诊室外,让就诊群众了解更多心脏疾病防治知识。

“主任们讲得很精彩,我认真听完了全程。”71岁的李奶奶(化名)3个月前在该院做了房颤消融手术,当天来拿复查报告,发现候诊区有科普讲座,立马坐下来听讲。在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医护人员现场为李奶奶听诊,并查看她的复查报告,“你现在心跳稳定,可以慢慢减少药物用量,以后每隔2—3个月来定期复查”。

面对繁忙的工作,自我加压,护佑生命,一直是通大附院人不变的情怀。9月28日—30日,通大附院在东、西院区同时开展“迎国庆、佑健康,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其间增加出诊科室、出诊医师,开设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专病门诊、高级专家门诊等,免诊察费,为群众在家门口就医提供便利;8月15日,通大附院眼科医疗团队一行9人牺牲年假,远赴2600公里之外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在10天内免费开展了172台白内障手术,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明使者”;中秋假期,该院共安排397名专家出诊,方便病情疑难复杂的患者就医,将高质量无假日门诊落实落细;东院区试运行以来,党员专家陆续前往如东、如皋、启东、海安等地开展义诊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每一份爱的付出,让温暖久久回荡。自6月6日东院区创伤中心病区开放以来,主任医师龚辉在一个月内收到6面感谢锦旗;7月上旬,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住东院区神经内科病区的法国友人Joffrey 康复出院,对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的医护人员由衷赞赏;8月上旬,从新疆伊犁慕名来通求医的维吾尔族女子伊孜在东院区成功接受听神经瘤切除手术后,用汉语向“恩人”们连声道谢……

日报记者 冯启榕 日报通讯员 傅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2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