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15分钟生活圈”怎么建安徽有了标准

9月18日,记者从安徽省住建厅获悉,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城市“15分钟生活圈”建设技术指南近日已发布实施。新指南将优化社区生活的服务品质,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空间,激活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老城区“生活圈”差异化建设

新指南适用全省各市、县(市、区)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工作,指导安徽省社区生活圈的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城市“15分钟生活圈”建设宜与城市更新衔接,建立开展现状评估、制定空间方案、推进实施行动、动态监测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工作机制,实现全过程、分阶段、多方式的公众参与并建立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引导社会多维共建。

“15分钟生活圈”要求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服务半径一般为 800m~1000m,居住人口约5万~10万,覆盖面积约3平方公里左右。

根据老城与新城在人口密度、设施覆盖等方面的不同,新城区与老城区“15分钟生活圈”应进行差异化建设。

新城区与新规划区域社区生活圈的服务设施和住宅开发应同步规划、建设、验收与交付;老城区宜根据居民需求、改造后的人口容量、建筑容量等因素,增补必要的建设内容,综合完善生活圈建设。

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优质共享

如何让“15分钟生活圈”更宜居?根据新指南,应科学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层级合理、生活便利,智能共享的社区生活圈,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优质、共享、均好。

比如,应补齐名类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设施,根据社区现状,宜设置满足各类人群受教育需求的品质提升型服务设施,并符合要求。老龄化社区宜重点提供老年学校;结合成年居民需求宜提供成年兴趣培训学校。

养老服务设施方面,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和助餐服务网络。新建城区和居住区按照每百户不应低于30平方米,单体面积不应低于35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每百户不应低于20平方米。

提供多样的文化社区,完善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基础保障型服务设施,可增加棋牌室和阅览室等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品质提升型服务设施。

应完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建设,可增设室内、室外健身点,打造“15 分钟健身圈”;贴近居民基本生活购物需求,提供便民多样的商业服务。

对于用地紧缺的区域,宜通过设施共享的方式完善居民文化、体育以及休闲空间等需求。“5-10分钟”层级生活圈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可沿街道布局,促进设施、公共空间等资源共享;老年学校、职业培训中心等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共享使用,设置共享培训教室和各类活动室等。

步行友好保障路权及通行安全

“15分钟生活圈”应营造步行友好的社区街道,街道建设保障步行空间,除不设辅路的快速路外,应设置具有一定宽度且连续不中断的步行道,以保障行人路权及通行安全。

社区街道空间建设应利用隔离护栏、绿化隔离带、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等设施明晰路权划分;步行或骑行空间不足的路段可通过削减机动车停车位、减小交叉口路缘石转弯半径等方式,保障步行或骑行空间。

较大的街道转角空间宜结合实际需求设置“口袋公园”或绿化景观,塑造宜游的街道慢行空间环境。街道缘石坡道、盲道、出人口等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提升应符合相关规定。

对老龄化较高的社区街道,重点关注老人出行能力与认知能力,除增设减速设施外,还可优化过街设施和人口设计,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与便利的出行环境。

老城区的“15分钟生活圈”宜打通道路系统微循环,以网格化、小尺度的道路划分城市空间,增加城市路网密度。老城区可通过“围墙透绿”等方式,增加住区开放界面,控制封闭大院或门禁小区规模;已建大型封闭社区,可将内部无机动车通行的道路转化为公共通行街道,增强社区开放性。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