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区奥林花园社区辖区一家超市内,市民在选购“惠民菜”。(资料图)陈三虎 摄
2024年6月3日,“合肥请您来”暨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大型招聘会在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体育馆举办。记者 高勇 摄
在瑶海区和平路街道社区大食堂,老人正在挑选饭菜。记者 郭如琦 摄
长丰县双墩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暑期公益课堂上舞蹈老师正在教授学生舞蹈基础。 李先峰 摄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合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倾心尽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四年来,随着一项项务实举措扎实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教育更普惠 精心营造“友好”城市
体验蔬菜采摘、学习趣味剪纸、参加安全教育……今年暑假,包河区大圩镇的“五彩假日”暑托班,又成了孩子们的一方乐土。
“在这里不仅能学到很多东西,还能认识新朋友,我觉得特别开心!”连续三年参加“五彩假日”托管班的余倾然说,在托管班,“遇到不会写的作业可以请教老师,还能学习剪纸等趣味课程。”
自2021年7月起,合肥在全省率先试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学校少年宫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五彩假日”暑托班文明实践活动,免费为需要托管的中小学生提供兴趣培养、公益看护、课业辅导等教育服务。
“五彩假日”暑托班,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提升了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合肥全力以赴把每一所学校办好、把每一个孩子培养好,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稳步前行。
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作为“重头戏”,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2023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10所、新增学位8.5万个。在园幼儿公办率和普惠率达60.2%和92%。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市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安心托幼”行动和困难学生资助。从严落实“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免试入学、不得择校”等要求,稳妥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系列改革举措有效缓解“入学难”“择校热”。
校园之中,最美的建筑与风景交相辉映。在合肥一中淝河校区,一条1150米的风雨连廊,连接全部14栋地上单体。学生在夏季烈日或者雨雪恶劣天气下可以通过连廊往返于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楼等不同建筑群。
校园门口,同样不缺风景。校园入口处,供家长休憩等候使用的石凳、条凳、遮阳棚、雨棚等,逐渐成为标配设施。新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三件套”,即一个小游园、一片家长等候区和一所公厕。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是独一无二的风景。合肥持续践行儿童友好理念,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市。
当前,合肥正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努力将“儿童友好”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以及民生民意的点点滴滴,在城市发展中关注细节,精心营造一个让孩子们心生欢喜的“友好”城市。
就业更充分 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2024年8月9日,“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2024年第十六期高校毕业生现场对接会在合肥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
“合肥科技创新能力强,包容性好,我想来这里试一试。”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可成,从学校官网看到“合肥请您来”的招聘会信息后,便专程来合肥求职。
高校毕业生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新招引大学生35.2万人,同比增加5.1万人,增幅16.7%。近3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100万人。
从2023年5月起,合肥市持续举办“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诚邀高校毕业生来肥留肥就业创业。仅2024年以来,合肥已举办“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高校毕业生现场对接会16场,1657家(次)参会企业提供岗位8.3万余个。
让王可成感到惊喜的是,除了工作机会,合肥还为求职毕业生提供交通费补贴、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体验合肥文旅等优惠政策。对于在肥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还可享受租房购房补贴、社保补贴等一系列青年人才政策。
稳定就业,离不开丰富的岗位供给。产业的发展能为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需求。随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不断涌现,合肥的就业机会层出不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发展大局。
就业创业服务“舒心领、畅通办”,普及“免报直发”“即申即享”,落实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搭建用工服务精准对接,落实“三级三方服务千企”和人社服务专员机制,强化“一企一策”包保服务;聚焦困难群体就业,开展个性化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兜牢就业底线;依托“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市民不出小区就能找到心仪工作……
近年来,合肥持续厚植就业沃土,各项稳就业、保就业政策落地见效。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9万人,占全省20.6%,同比增加1.3万人,增幅9.5%。
养老更“适老” 专业服务送到家门口
近日,11时许,记者来到蜀山区金湖社区老年食堂,浓浓的饭菜香扑面而来。红烧鱼、油爆虾、茄子烧肉、凉拌黄瓜……食堂内宽敞明亮,菜品更是丰富多样。
这里的老年食堂不仅精心准备了时令食材,还特别设置夏日茶饮区,免费向老人提供防暑降温用品。
王开华和妻子王昌丽都是社区食堂的常客,平时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在这里吃饭方便又实惠,口味也适合老年人,比如,我最喜欢的茄子就特别软烂。”王开华说。
“吃饭难”是不少居家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合肥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暖民心行动”,让老人在社区周边就能享受幸福“食”光。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共建设并运营老年食堂(助餐点)851个。
老年食堂,只是合肥为老人谋福利的一个缩影。
针对失能老年人的居家照护难题,合肥引进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为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家庭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将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家庭,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享受专业照护、远程监测等服务。
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养老服务,合肥正积极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目前,合肥市共建成44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有效整合社区周边医疗卫生、文体、助餐等资源,面向社区老人提供助餐、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和文体娱乐等多种服务。
养老,既是牵动亿万家庭的家事,也是关乎“国之大者”的大事。
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合肥正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
就医更便利 “健康合肥”持续推进
不久前,安徽召开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现场会,现场“官宣”全省九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已全部开诊运营。其中,共有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先后落地合肥。
目前,儿童、创伤两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全面开诊,心血管、中医、消化三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利用依托医院现有资源进行过渡期开诊。
合作共建以来,在输出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带动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诊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填补了多项“省内空白”。
与此同时,一项项跨区域的医疗合作,也让越来越多的京沪优质医疗资源汇聚至合肥,合肥人在家门口也能看上京沪名医。
市一院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眼科方面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肝胆胰外科的建设;市二院与上海胸科医院共建合肥区域心胸疾病诊疗中心;市三院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合作,促进过敏反应科发展;市四院与南京脑科医院开展合作,揭牌成立合肥市焦虑抑郁诊疗中心;市骨科医院与上海大学合作成立“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合肥分院”,开展创伤、骨病及转换医学等研究项目……
截至目前,合肥市属公立医院已全部“牵手”长三角高水平医疗机构,通过合作办院、设立新院、组建医联体、开展远程医疗协作等方式,提升医疗技术,满足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病有优医的健康服务需求。
引进、培育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合肥正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家门口”的健康需求。
2023年7月,作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合肥正式出台《合肥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实施方案》,有效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城市分级诊疗体系。
作为牵头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已与庐阳区、包河区等区的25家社区医院成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根据社区医院的需求,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点单式”医疗资源下沉,以一社区一特色的方式,让居民在辖区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特色专科诊疗服务。
·记者 李后祥·
记者手记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近年来,合肥因科技创新、产业攀高而声名远扬,“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与此同时,这座“养人之城”的民生“温度”也在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越来越有“厚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孩子的教育成长,年轻人的就业创业,到老年人的就医养老,合肥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拉长“幸福清单”:一所所新校园开门迎新,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合肥请您来”一场接一场,助力青年毕业生扬帆梦想;“一站式”养老服务进入社区,老人不用离家就能安心养老;优质的医疗资源引进来、沉下去,让老百姓好就医、就好医……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合肥正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保障改善民生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