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尽管马鞍山最高气温多次突破40℃,但来到长江岸边的薛家洼公园,走进一眼望不尽的杨树林,遮天蔽日的树荫,穿林而过的江风,吹来阵阵芦苇清香,让人一时忘记身处的地方,不久前还是“全国高温榜第一”的城市。
而这处临江观景、乘凉休憩之地,正是马鞍山坚决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扎实推进岸线整治与生态复绿的成果。
2017年开始,马鞍山市大力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经过集中力量攻坚,马鞍山累计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对315个住宅小区、220条道路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城区35条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完成长江干支流4823个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监测和溯源;5100多条渔船被拆解,1.1万名渔民全部上岸。
每一数字背后,是马鞍山五年来,打响的一个又一个生态保护攻坚战,开展的一场又一场刮骨疗毒式自我革命。
“从拆除,到新建,再到复绿,其中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经济纠纷,每一步都是硬骨头,但是只要能够提升百姓幸福感,让城市高质量发展,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胡伟说。
如今站在薛家洼公园的观景台,碧水蓝天,绿植摇曳生姿,成群鸟儿掠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如此野趣横生的场景,在长江马鞍山段俯拾皆是,甚至偶遇野生江豚,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全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一路走来,一张张国家级名片见证了马鞍山市的绿色发展步伐。
美丽长江,还需要全方位生态保护。
在马鞍山向山地区,一片片荒山披上“绿装”,从矿区变景区,从“生态伤疤”变成“城市花园”,老工业基地的涅槃与新生,正在这里上演。
在紧靠长江的瑞泰马钢,这里不仅所有的厂房顶铺设了太阳能电池板,还建成了国内首条节能环保型钢铁高温材料智能化制造基地,绿色与环保,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马鞍山人已经明白,长江生态环境之“病”,本质是发展方式之“病”、发展理念之“病”。要从根本上解决好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在马鞍山的长江岸线,每一片湿地、绿廊、新城,都在讲述着绿色发展的故事。其中蕴含的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的智慧,就是马鞍山激活新动能、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和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