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想帮孩子们辅导学习,该找哪个公益组织?”“社区排练文艺节目,缺少专业人士指导,该找谁来‘帮忙’?”……3月9日,马鞍山首次举办全市社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会,来自该市20多家社会公益组织和20多个社区代表面对面交流,现场达成35个公益服务项目的合作意向,实现了社区服务之“需”与公益组织之“供”的精准对接。 供需对接——会场如同公益“集市” 此次对接会,由马鞍山市文明办牵头举办。会议一开始,“需方”代表首先发言,20多个社区的代表依次发言,介绍各自有哪些志愿服务需求。话匣子一打开,社区代表们便滔滔不绝:“我们社区留守儿童较多,孩子们在课外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迫切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指导。”“我们社区有不少老旧小区,里面居住着许多老人。他们在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等方面,很想得到志愿者的帮助。” 社区代表们谈得认真,在座的社会公益组织负责人听得仔细。随后,这20多家社会公益组织介绍了各自的“专业特长”和服务特色,他们当中,既有壹加壹助学协会、爱心车队、红围巾公益协会、“淘管家”服务社、“凡星公益”、“殷实E家”、公益素食馆、天下益家、春雨社工等民间志愿服务组织,也有来自安工大、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市司法局等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的志愿者服务团队。该市慈善总会、光彩促进会等也加盟助阵,现场为供需对接助力加油。 随着一个个公益服务项目的推介,供需双方的交流也越发深入。当天的对接会气氛热烈,供需双方纷纷自找“对子”,会场如同公益大“集市”。20多家社会公益组织与20多个社区,当场签订了35个公益项目合作意向。 首次举办对接会,供需双方的对接热情之高,签约合作项目之多,让主办方连称“没想到”。会前准备的30份“公益项目合作意向书”,最终不够用。好几家社区和社会公益组织只得现场草拟协议,愉快地达成合作意向。 “点单上菜”——“这样的志愿服务正是社区所需要的” 此次签约的这35个公益项目合作意向,内容涉及留守儿童看护、辅导,社区老人养老及心理疏导,小区专业绿化,社区文化活动的培训辅导,社区居民法律援助等多方面。其中,壹加壹助学协会与采石街道横江社区签订了共建心理咨询工作室等项目合作意向书。淘管家服务社与景城社区签订了三个项目合作意向,包括,关爱空巢、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服务项目,由淘管家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在该社区开设明理学堂,提供青少年教育服务;开展文化艺术培训进社区,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辅导及慰问演出。 “这样的对接交流,正是我们社区所需要的。”花山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社区住有1万多居民,社区虽然也成立了几支志愿者服务队,但在开展志愿服务时,他们常常感到在人力、物力特别是专业志愿服务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要找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帮忙,又不知道上哪去物色。 不仅花山社区一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该负责人所言几乎成了参会各社区的共同心声。多个社区抱怨,由于缺少专业志愿服务,他们小区排练文艺节目,大多只是翻唱经典红歌,很难拿得出具有社区特色的原创节目;而像心理健康咨询、家庭医疗急救等专业化服务,更是难以入手。 “有了这个对接平台,我们就可以‘点单上菜’,与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为居民提供‘订单式’志愿服务。”西苑社区负责人高兴地说,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有很多,他们十分希望与专业志愿服务组织携手,共同为居民做好服务。 搭建平台——为居民提供更为贴心的志愿服务 近年来,马鞍山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随着该市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的同时,志愿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也日渐凸现。 如何立足社区,精准切入志愿服务,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受益?在该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看来,“志愿服务不应是零星的、阶段性的,也不能带有盲目性,搞被志愿、被服务,我们举办对接会,就是要搭建新平台,努力做到让供需有效对接,追求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进而在全市蔚然成风,让志愿风采成为扮靓城市的一张名片。”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帮扶和关爱,往往需要落实到社区。”该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志愿服务向社区延伸,扎根社区,可以精准地找对受助人群,对接需求,将志愿服务变成“雪中送炭”的实事。 有了这一供需对接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志愿服务的资源,提升志愿服务质量,解决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等的问题。今后。全市开展志愿服务,将更精准直达被服务对象、直通社区居民。该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除举办专场对接会外,还打算借助互联网,打造网上对接平台,使志愿服务更多更广泛地告知给市民群众。助推志愿服务精准化,为居民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