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空间、升级产业、提升“亩均”。继今年首批3个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项目之后,第二批项目近日出炉,项目数量增加到17个,现有建筑面积34.7万平方米,拟新增建筑面积60.3万平方米。存量用地“二次开发”的号角吹响了。
“二次开发”指在用地不变的基础上改造生产线、优化空间布局,从而集约土地、提高亩均效益。今年越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聚焦“强二优三”战略导向,加快建设越城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越城区统筹推进土地综合整治、连片开发、复合利用,全面彰显具有辨识度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践。
“二次开发”源于企业内生动力
中兴南路,西侧是成片住宅,东侧靠近香炉峰的区域是连片厂房。这里距离主城区不远,集聚各类企业,却面临产业配套老旧、布局相对混乱等问题。比如,九里工贸园区集聚近150家小微企业,仅有9家规上企业。用企业相关人士的话说,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开发区的痕迹,产业更新迫在眉睫。
成立于1992年的城南开发委,前身为绍兴县城南开发总公司,与当时的城南乡政府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1年城南乡划归越城区后一直没有大动作。而如今,经前期调研、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城南街道敲定了规划“高端智造+”产业片区的方案。
有了顶层设计,今年第二批“二次开发”项目中集聚了城南街道3家企业——浩海纺织、抱龙山酒业、南门防静电纺织,计划总投资超过2亿元。
企业积极投身“二次开发”,向存量要增量,源于自身发展的所需所盼。像南门防静电纺织这样的小微企业,发展长期受空间制约,“二次开发”成为了规模壮大的良机。空间改造提升后,相关的技术和产量同步跃升。企业计划购置国内领先的流水线5条,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100万套防静电服的产能,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
而像抱龙山这样的传统酒企进行“二次开发”,既能在主营业务上提档升级,也是拓展新业务的机遇。企业将建设集黄酒文化馆、黄酒科学馆、黄酒生化实验基地、品酒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负责人王圆圆表示,正在追赶研学游、工业旅游、体验式消费等发展趋势,从单一生产制造转型为多元化发展的综合型酒企,亩均产值预计将超过100万元。
近年来,智能小家电兴起,皋埠街道的浙江豪达电器有限公司顺应产业热点进行“二次开发”。企业正在谋划建设新的生产线,年产厨房小家电与清洁电器150万只,亩均产值预计达到1280万元,在同批次项目中高居第二。
“空间更新不等于产能升级,在‘二次开发’中,光是造房子、拓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市委党校专家杨宏翔认为,目前越城区“二次开发”项目聚焦新质生产力,顶层规划和“二次开发”方案源自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具备较强的活力。此外,“二次开发”将有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成果值得期待。
政府有为推动企业激发动力
绍兴是“亩均论英雄”理念发源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行地。近日,绍兴新出台了《绍兴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绘制了低效用地再开发的“路线图”。
让“寸土”产“寸金”,一方面需要立足实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的升级推动“亩均”提升。这一过程中,顶层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今年以来,越城区围绕“强二优三”发展战略,按照“一镇(街)一特色园区”的要求打造五大未来产业片区,加快形成“1+5+8”产业片区(园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到2027年,全区将盘活低效用地5000亩以上,其中低效工业用地4000亩以上,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较2022年提升2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亩均税收年增速不低于12%;在五大片区以外的8个镇街培育发展8个以上特色产业集聚点。
大抓“内生项目”、大抓“二次开发”,政府的服务职能起到关键作用。越城区经信局等相关部门谋定而动,根据实际调整工作思路,主动服务,精简流程,加快审批,今年组织召开“二次开发”联审会议2次。
此番“二次开发”,超过4家企业投资3000万元以上,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依据相关政策,企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大力开展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按实际设备投资额分档给予10%~15%的补助,单家企业每年设备补助总额最高能达到1000万元。其中,对当年设备投资达到300万元以上的项目,奖补比例为10%;列入“二次开发”工业项目、市重点工业项目计划、市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重点项目计划的奖补比例为12%;列入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省“五个一批”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省市县长工程的工业项目的奖补比例为14%;列入未来工厂试点的项目的奖补比例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