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首页>地方频道>马鞍山>文化

马鞍山文化惠民“跨”出新境界

  7月7日是星期天,安徽马鞍山高专的刘老师照例又来到市里图书馆。刘老师之所以非要到图书馆,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电子阅览与江苏南京资源共享,可以查到科研需要的“小众化”资料。刘老师说:“图书馆这么一‘跨’,我们读者就免去了跨省的奔波。 ”

  这个名为“马宁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项目,是马鞍山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之一。作为中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在文化服务建设上一直不乏增量。但是,已经快速发展的文化事业,仍然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于是,马鞍山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用开放的视野来统筹文化惠民的资源。

  马鞍山图书馆在《马宁文化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基础上,与金陵图书馆实现读者相互认证、数字资源共享、联合目录查询。隔着55公里空间、两个省的一“跨”,让马鞍山电子图书资源扩张了四五倍,相当于增加了数以百万册的藏书。同时,马鞍山与相距47公里的芜湖实现了院线“同城”衔接,优秀剧目互相纳入对方的演艺院线;并“同城”优化配置演艺策划、编导和表演人才。

  文化与教育分属两个部门,学校完备的文体设施,长期利用效率不高。马鞍山“跨系统”配置资源,实现了各级各类学校文体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建立起统一物管和委托专业团队管理的社会化模式。这一“跨”,让马鞍山建设以大型文化设施为点,以城市广场、游园为线,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圈”变成了现实。

  送戏下基层的公益性演出,改革前是国有院团的“特权”。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马鞍山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形式,推行配送机制。通过供需见面会,不仅实现剧团演什么戏与老百姓想看什么戏对上“点”的按需供给,而且实现了“谁来演”的市场竞争定夺。这一“跨”,国有院团端正了参演态度,民营院团提高了积极性。

  “市民免费开放日”、最低票价20元的“打开艺术之门”系列演出……马鞍山大剧院几乎天天都有文化热点。但这个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文化地标2010年建成时,如何经营却让决策者颇费精力——按惯例国有文化资产理当政府运营,但缺乏资源和开发能力则必然会使之成为低效甚至是负效资产。从政府到市场的这一“跨”,让市民每年可以看到包括50场以上国际演艺团体在内的200多场精彩节目。(光明日报记者 李陈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70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