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施工现场是“钢筋水泥加工棚”,现在“互联网+”、信息化监管等技术覆盖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过去的工地总是尘土飞扬,如今蓝天白云频现天空……近年来,芜湖的建筑行业正逐步从“灰色”转为“绿色”,从“建造”迈向“智造”,朝着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之路迈进。
建筑方式迎来“绿色蜕变”
大大小小的建设工地,正悄然进行一场“绿色蜕变”。
在位于天门山路的轨道交通施工现场,记者发现所有裸土都被防尘网覆盖,避免尘土飞扬。在轨道焊接处还装置了焊烟吸收器,用于吸收施工产生的灰尘、烟雾。所有车辆进出工地前,都要进行冲洗。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常态化治理,让工地告别漫天尘土,还江城一片天蓝气清。
除了施工环节“处处显绿”,绿色发展的理念也与建筑设计、施工融为一体。在江城,各类绿色建筑星罗棋布,它们有的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有的注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有的率先使用地源热泵恒温技术、雨水收集系统等……随着住宅科技水平的提升,住户们的生活更加环保、绿色。
“建筑行业想要进一步践行新发展理念,就要大力提升建筑设计水平,严格落实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标准。”市建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2020年起,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将全面执行65%的节能设计标准,全市60%的新建建筑将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信息化监管将是大势所趋
房子在使用之前做过几次改造、哪堵墙拆过在哪里钻过洞,只需要一台普通的电脑便可“一目了然”;分布在各个角落的管线、电梯,哪些达到了维护年限,点击鼠标一搜便知……早在建设阶段,芜湖绿地镜湖世纪城商业综合体就利用BIM技术,将这里的“前世今生”进行“一键查询”,既保障了施工效率,又能避免施工失误。
在皖新春江明月工地,项目总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款信息化监管平台。打卡考勤、农民工工资发放、项目经理是否在岗等信息在平台上一目了然。该平台甚至还能显示工地的实时风向、温度、噪音、PM2.5等10项数据,并能操作喷淋设备自动定时喷淋。
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工程建设环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将是大势所趋。记者了解到,自今年起,芜湖市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到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力争达到20%。
加快创新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何推进芜湖市建筑企业破茧成蝶、在竞争中突出重围?3月11日,芜湖市出台《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该《意见》,到2020年末,力争实现全市建筑业总产值650亿元;全市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3家,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40家,一级专业承包资质企业50家,二级以上资质企业占芜湖市建筑业企业45%以上。
《意见》中的许多举措,体现了芜湖市加快推进建筑业创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例如,改革建筑用工制度,推行建筑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劳动合同制度。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和“总承包负总责”的原则,落实企业工资支付责任;探索设立建筑农民工创业孵化园,为建筑农民工创建以作业为主的专业小微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加快培养适应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的专业人才,加快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引导和鼓励双一流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进入芜湖市工程建设领域就业等。
鼓励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是该《意见》的另一大亮点。一方面,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本土企业与央企、外埠大型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对资质等级晋升的施工总承包给予一定奖励等。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建设工程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建筑工程优质优价制度,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等。同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严格规范各类涉企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