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

首页>地方频道>芜湖>要闻

芜湖市咸保村:从“欠账村”到“50万强村”的嬗变

  “酒香也怕巷子深,像咸保村这样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村,等不来资金。只能想办法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找亮点、做特色。”经过数年的努力,湾沚区六郎镇咸保村的“领头羊”——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许宗保这样感慨。

  翻开湾沚区地图,咸保村虽处于江南水网地带,但境内无大型集镇、路网不够发达,发展一度受到制约。“最困难的时候,村里欠账70余万元,而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成为50万元强村。”许宗保说。嬗变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致富经”?记者日前走进咸保村一探究竟。

  党建引路 巧用资源有“钱”景

  谁也没料到,咸保村谋求改变的第一个地方竟是村部。面对疑问,许宗保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首先要把‘窝’做好,有了阵地,两委班子就有了改变现状、谋发展的精气神。”

  在咸保村村委会内,八间平房依旧矗立在那里,却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空间布局更优化了,便民服务大厅、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等应有尽有、窗明几净;所有的墙上和外立面,均绘制了党建内容的彩绘,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以前拥挤破乱的办公环境,现在变得干净整洁。采访中,记者留意到两个细节:室内瓷砖一尘不染,干净得几乎能倒映出人影;农家书屋的长桌上,各种报刊分门别类、码放得整整齐齐。正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咸保村连续多年将市级党建示范村、市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收入囊中。对于许宗保而言,收获的可不只这些。“以前大伙儿是‘等靠要’,现在村两委齐心协力干好了这一件事,干事创业的信心大增。”

  劲头有了,抓手在哪里?地处江南水乡的咸保村,水稻和油菜是最寻常的农作物。以前,每家每户零散种植,单打独斗,生产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2018年,由咸保村村委会入股并牵头成立了咸兴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700亩,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统一承包给18个大户经营管理。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不断拓展和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目前,合作社内共有大型旋耕机10台、插秧机12台、无人植保机6台,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为周边村镇提供农机服务。合作社还统一采购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实现了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和集体返利增收的双重效益。“仅此一项,每年给村里带来10-15万元的稳定收入。”许宗保说。

  除了粮油,面积约830余亩的集体水面,也是咸保村一笔宝贵的资源。近年来,咸保村积极盘活水面资源,做足增量文章。通过长江交易平台开展网上招标,每年给村集体带来收入35-40万元。“我们算了一下,去年我们自己‘赚’的钱有46万元,今年肯定能超过50万元。” 许宗保兴奋地说。

  乡村振兴 良性循环动力足

  咸保村槽坊小区坐落于圩埂之下,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移民安置小区。一直以来,小区72户居民都使用旱厕,缺乏雨污分流设施,导致污水随意流淌,环境脏乱差。而如今,这里发生了大变化,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式马桶,新建了50吨的化粪池,打造了净化池,生活污水经过三层净化后排入河塘。村里正着手打造一个休闲广场,不仅要有绿化还有篮球场,“污景”即将蜕变成美景。

  在许宗保看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村里有钱了”。“这个污水净化项目,一共花了100万元,村里配套了30%,类似槽坊这样的小区我们已经改造两个了。”许宗保感慨地说,以往村里还欠债时,基本运转还要靠上级支持。像现在这样“大手笔”地为群众办实事,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

  兜里有钱了,还得花好钱。据介绍,咸保村每年“赚”的钱,除了少部分留存外,大部分都投资到乡村建设中。比如,咸保村共有30公里的环村道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逼仄的乡村水泥路已经满足不了村民生活和生产需要。为此,咸保村从2018年开始,每年投入30-40万元,对环村道路进行拓宽。每年至少拓宽2-3公里,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将村道全部拓宽至4-5米。到时,不仅有望解决百姓出门会车难,还将进一步拓宽村民的致富路。

  荷包鼓了,咸保村两委也更有底气谋划未来,拓展乡村发展更多“钱景”。今年,咸保村与农业技术部门合作,大力推广种植高产油菜和再生稻,全力打造绿色粮油供给区。

  “高产油菜具有产量高、花期长、观赏性强的特点,我们准备今年在合作社全面推广,种植面积会达1000-2000亩。明年春暖花开,上千亩的油菜花海将为我们开辟农旅结合发展新路径。”

  “再生稻我们已试种了500亩,颗粒小、味道好,种植过程绿色无污染,价格高,加工成精米每斤收购价4元,再生的特性也节约了生产成本。今年,我们准备继续种植2000亩,还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谈及未来,许宗保踌躇满志。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就要壮大集体经济,集体有钱了,才能干实事,干实事才能让群众受益,群众受益才能生产增效,最终为乡村振兴添活力。”许宗保说。在他看来,如今的咸保村,乡村振兴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记者 戴卿 付君兰 李扬 陆婷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79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