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和主力军,相关数据也是衡量产业经济发展强劲与否的重要指标。今年1-2月,芜湖工业数据表现亮眼: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4.87亿元、同比增加7.35亿元,总量、增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拉动全省利润增长2.4个百分点。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芜湖工业为何能逆势上扬?
首先,芜湖作为工业立市的城市,恰恰也从立市之本中找到突围路径。当前,芜湖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朝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同时,聚焦十大新兴产业25个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推动更多优势产业迈进国家级集群。其中,奇瑞汽车成为全省首家年产销过百万辆车企;海螺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353位,获中国工业大奖,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
根据《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芜湖将攥紧制造业和现代大物流“两个拳头”,打造“四个中心”,即产业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区域文化旅游和消费中心、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努力实现构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等目标。
其次,经济数据的增长,深层次原因在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当前,影响和制约工业利润的主要因素在于物流、用工、能源、融资、税费等方面。从这些方面解决企业痛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芜湖努力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2021年至今,芜湖市委、市政府实施“1%工作法”,全力推动企业降本增效。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以集成、精准、务实的工作举措,为企业最大程度降本增效,努力实现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全市企业平均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或比周边同类城市利润率提高1%的目标。
为了1%的小目标,芜湖付出的是100%的努力,也由此带来经济发展方式、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大改变。比如,在物流成本方面,芜湖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依托朱家桥综合物流园开展铁路站场改造,每标箱可降低300元运输成本;在用工成本方面,鼓励企业加快“机器换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节约用工成本5亿元;在能源方面,施行用水用气“一站式”办理和“互联网+”管家式服务模式,使企业供水工程的施工费下降10%等等。
在芜湖,企业家还能享受到“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惠企政策“网上超市”、企业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为企服务。所有的举措,都在表达芜湖对企业的诚恳姿态——只要你们选择芜湖,我们定会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最后,芜湖工业能够“逆势上扬”,还得益于一些具体的打法。比如,深入实施规上企业三年递增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五年行动、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行动,着力壮大优质企业队伍。今年一季度,芜湖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86户,累计达2340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2户,居全省第二位;共有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1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2户。
芜湖还编制产业链发展路线图,建立龙头企业重大配套需求清单、零部件企业重大配套能力清单、关键技术攻关清单,精准开展产需对接。今年,芜湖已承办安徽汽车及零部件产需对接会,组织省内外9家整车生产企业和245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参加,现场签约奇瑞新能源汽车四期、博康集团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等5个招商项目,总投资114.5亿元。
如果说工业经济是“进行时”,那么数字赋能是“将来时”,前者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后者影响着产业升级的前景。芜湖正大力实施“5G+工业互联网”行动,打造以综合服务平台为中枢的多层次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7457个,每万人5G基站数达20.3个,入选国家千兆城市;拥有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31个,其中省级双跨型平台2个,累计登云企业5362家、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077台,居全省前列;奇瑞新能源、美的厨卫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站在新起点上,芜湖正布局新赛道,打造新场景,壮大新动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更大步伐。正如今年芜湖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要努力摆脱‘三线城市’的自我定位,让新老市民在芜湖实现事业增值、财富增值、智力增值、健康增值、情感增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