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张梦祥
近日,市公安局椒江分局接到一起报警:市民杨女士在孩子的班级群内,被“假班主任”骗走了1000元钱。
每到开学季,都是诈骗高峰期。警方提醒,网络诈骗套路层出不穷,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守好“钱袋子”。
骗子潜入班级群
据杨女士描述,事发当天,所谓的“班主任”在钉钉群里发起钉钉会议,要求一对一与家长交流。对方称,之前群里发了通知要给孩子办理在学校使用的卡,而杨女士当时不在群里,所以特来指导补卡。
在对方的指引下,杨女士购买了两张500元的京东e卡,并将获取的卡号及密码告诉了对方。随后,对方要求杨女士永久删除京东的购卡记录。杨女士虽然有些怀疑,但对方称卡是给孩子使用的,便打消了顾虑。
之后,对方再次要求杨女士购买京东e卡。杨女士感觉不对,与学校老师确认后,这才意识到遇到了假老师。
“此类骗局的核心是获取信任,诈骗分子冒用老师的身份获得家长信任,再行骗。”市公安局椒江分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吴奇牧介绍,诈骗分子会通过扫群二维码或冒充好友潜伏进入群聊,换上与老师一样的头像名字,寻找诈骗时机。
待时机成熟,诈骗分子会寻找借口如“充值卡片”或是“缴纳书本费、补习费”等,要求家长转账汇款。在家长转账后,就会将其拉黑。
吴奇牧提醒,家长在收到班级群发的缴费信息时,不要急于汇款,一定要通过电话向老师先核实。同时,老师要开启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群聊。
保持警觉,远离陷阱
除了家长,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容易轻信他人,成为犯罪分子行骗的主要对象。“骗子会利用大学生空闲时间多,想兼职积累社会经验等心理特点实施诈骗,使上当的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有的甚至背上大额校园贷。”吴奇牧说。
近日,小王在大学生新生群里面看到兼职广告,便添加了对方的QQ账号。对方称,在某APP上面刷20单,便能获得188元报酬,本金由对方提供。在刷完20单后,对方让小王再继续刷10单大额,并要求小王先把钱垫上。
因为之前刷单都很顺利,小王没有怀疑。他向对方提供的账号分别转账615元和2570元后,对方却再次要求转钱,小王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针对学生群体的诈骗,主要集中在买卖游戏账户、购物消费、刷单诈骗及冒充好友等四种类型。”吴奇牧介绍,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诈骗伎俩比较粗糙,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却非常容易“中招”。因为每次被骗金额不多,学生们极少想到报警或寻找法律援助,大都是自认倒霉。因此,最好的防范就是心防,时刻保持警觉,远离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