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淮生态经济示范区,宿迁紧紧围绕“江苏生态大公园”发展定位,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打响“江苏绿心,华东绿肺”生态品牌。坚持高质量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系统治理提供“宿迁模式”。
近年来,宿迁抢抓政策机遇,推动宿豫区新庄镇、泗阳县穿城镇等4个项目纳入国家级、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朱海·牛角淹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治理、泗阳两河廊道生态保护与修复等7个项目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国家山水工程,计划总投资37.1亿元,整治面积39.82万亩。项目综合运用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积极破解耕地资源细碎、资源利用低效、生态空间退化等重难点问题,全力打造统筹“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宿迁模式”,锚固了以水、林、田为基底的绿色生态空间。
以“修复”五彩笔,勾勒“生态美景”新图景
描山画水,筑牢生态屏障。紧扣“生态循环、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产品价值提升为目标,根据产业、文化、生态,统筹推进国家山水工程。统筹实施生态河道、湿地修复、生态林网、土地整治等子项目工程,恢复河道、湖泊水面、建设尾水湿地、构建植物群落,提升两河廊道区域调蓄能力,优化森林、水体、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质净化、改善空气质量,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统筹生态保护修复,一种底色铺到边。目前,宿迁全市“国家山水工程”共计完成湿地修复面积2351.38公顷,河道岸堤修复长度184.6公里,圩区清退面积654公顷,恢复自由水面184.67公顷,占总面积100%;水环境治理面积959.36公顷,新增林地面积200公顷,水环境治理面积108.5公顷、湿地修复面积150公顷,项目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以“整理”绿心笔,绘就“千亩良田”新画卷
宿迁聚焦耕地碎片化问题,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实施为基本原则,推进农田布局优化、耕地集中整理,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实现零散耕地“小田并大田”“荒地变良田”。改变原有耕地一家一户种植、产出效益低下的现状,逐步推广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亩均产量明显提高。亮剑护田“零容忍”,生态造地“拓空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粮仓”扩容的助推器。
千亩良田,万担籼米,遍地金黄,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宿迁模式的一个缩影,新庄镇已建成优质籼米示范基地约1.2万亩,耕地地块数量从2052个减至1985个,新增耕地面积1560亩,粮食产能提升10.2%。
以“融合”功能笔,写好“三产兴旺”新篇章
立足现代农业,结合本土资源禀赋,打造一连串乡村旅游景点,带动乡村生态游、民宿等旅游产业同步发展,着力走好“农文旅”等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朱海·牛角淹依托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月堤湖、牛角淹、朱海水库为支点,实施水环境治理面积214.63公顷,修复岸堤25.53公里,栽植多种树木1.2万株;水质由实施前Ⅳ类为主变为总体维持在Ⅲ类,部分指标达到Ⅱ类;项目区内湿地鸟类由33科62种发展为目前36科76种,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显著提升。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一期自2023年5月份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有效带动周边文旅、休闲等产业发展收入1000余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00万元。
以“统筹”加粗笔,描出“宜居宜业”新家园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城乡有机更新品质,在“留住城市记忆”和“记得住乡愁”的同时,促进城乡融合。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分类推进空心村整治,适度集中人口、产业和资源要素,对零星边角地等进行连片治理,深度释放乡村低效闲置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空间。
走进泗阳县穿城镇颜圩村,绿树成荫、白墙黛瓦,小洋房错落有致,彩虹路蜿蜒而过,仿佛步入世外桃源。自试点实施以来,该县重点打造了小史集特色田园村庄、颜圩特色文化村落、大元特色民族村寨、静波新型农村社区和砖井特色田园乡村等5个社区集中安置,登记住户1295户,合计4525人;腾退1518亩建设用地指标,有效保障乡村振兴产业园、245省道物流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的用地需求,盘活了闲置资产,为泗阳县穿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宿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将绘就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