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端午过节老传统叠加更多新花样
“仪式感”消费给传统节日添活力
今年端午节,“新式艾草花束”相关词条登上热搜,几元一把的艾草经包装后涨了身价,被花店放在显眼位置作为引流“担当”,吸引不少年轻人买单。粽子消费进一步回归大众,一些用料实在、风味新鲜的手工粽子需求旺盛。这些手工产品特有的“仪式感”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重视,这也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活力。
艾草花束等装饰品走红
端午挂艾草的民俗由来已久,具有辟邪招福的寓意。今年端午节,这项老传统玩出新花样,将艾草搭配上其他叶材和装饰即实现身价倍增,成为年轻人悦己消费、走亲访友伴手礼的“爆款单品”。
“今年我们设计了艾草门挂、车挂、花束3款产品,除了选用艾草、菖蒲、玉簪、樟果、袋鼠爪等寓意吉祥的叶材外,还配有国风刺绣的香囊等装饰,价格从90多元到200多元不等。”南京初见花礼馆主理人王娟告诉记者,每款产品制作耗时三四十分钟,东西越小越费事,“门店早在5月初就接受预订,除了散客购买,还有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团购订单。”
今年端午节恰逢“6·18”大促,线上平台也推出了优惠活动。抖音“花点时间旗舰店”上线多款新式艾草门挂,券后售价29.9元至99.9元不等,并享有满减和优惠券折扣。直播间内,商家除了推销商品,还将端午节习俗娓娓道来。叮咚买菜今年研发了艾草香囊、艾草小灯笼等多款新品。
艾草花束市场的火热也成就一方富民产业,助农增收。连日来,位于启东市南阳镇安平村的上海叶都坊园艺有限公司鲜花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基地负责人朱超彦说:“今年的艾草花束迎来销售爆单期,已经预订出去7万份,预计今年端午节期间将有40万份的销量,是去年的10倍!”为应对端午旺季,基地今年新添了收割机、拖拉机和一条自动生产线,“从田间到客户手里,只需12至24小时。”
新式艾草门挂热销背后是消费理念的变化,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审美和方式赋予这个传统节日新的仪式感。从业多年的花艺师王娟说,菜市场几元一把的艾草虽然便宜实惠,但花店卖的艾草花束选材讲究、做工精致,一些消费者很愿意为产品的品质和创意付费。
手工粽子受消费者青睐
在南京一农贸市场的甜甜姐手工小脚端午粽摊位前,几位员工双手翻飞,正娴熟地包粽子,现包现卖。店主王女士说,铺子在农贸市场开了近30年,平时一天就能卖两三千只粽子,如今过节每天要卖一两万只粽子,“销售旺季要持续半个月,我最近每天从早上5点包到夜里两三点,人手也扩增到10来人,可粽子还是不够卖。”
“粽子当然还是家门口现做的好吃,用料新鲜、制作过程透明,吃几只买几只很方便。”家住附近的居民王洋说,虽然市面上各种口味的粽子越来越多,但自己还是偏爱这份记忆中的老味道。
藏在鼓楼区紫竹林路深处的媛姨手工肉粽也是每年端午节的热门小店。“这锅粽子还有两个多小时出锅,店里已经有六七位客人在等了。如果排队的人多,每人会限购6只。”在记者走进小店的几分钟内,食客们陆陆续续来电订购粽子,还有开了一小时车慕名而来购买的顾客。
工作台上摆放着米、粽叶、肉等原料,以彩绳区分粽子口味,媛姨做的是浙系长粽,她边包边介绍粽子的口味特点和保存加工方法。在把传统口味做好之外,她也会开发一些新口味粽子,“绿豆蓉和咸蛋黄在口感上很接近,所以我开发了绿豆蓉肉粽,这样健身的人吃起来负担较小。”
电商平台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粽子销量同比增长一倍左右,江苏消费量位居全国前三。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健康需求提升明显,粽子的热量值成了关注重点,减糖、减脂、减盐等也成为产品升级方向,近四成消费者更看重粽子的低糖属性。
国风元素为传统节日添彩
今年,中华老字号稻香村(苏州)推出了红豆燕麦粽、芝士紫米燕麦粽、鲜花玫瑰粽等数十种创新口味的粽子。在产品包装设计上,顺应当下“国潮风”流行趋势,一款“粽舞端阳”礼盒采用老虎、螃蟹等端午装饰元素,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购买。该品牌今年研发的一款龙舟造型的特色新国潮健康糕点——低糖绿豆糕,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爆款。
“品牌今年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粽子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款‘状元糕粽’礼盒在海外吸引很多消费者关注,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稻香村(苏州)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稻香村还为企业客户提供端午礼盒定制服务。
国风民俗体验游也颇受关注。在马蜂窝平台上,各地举办的花式龙舟比赛带动“赛龙舟”热度环比上涨133%。6月2日,“金荡杯”第三届江苏省传统龙舟邀请赛(鹅湖站)在无锡开赛,吸引来自全省的16支优秀龙舟队200余名选手参赛。外商投资企业龙舟邀请赛是南京的一张独特城市“名片”,6月8日,南京市商务局首次结合外商投资企业龙舟邀请赛,在江宁区百家湖1912街区举办“2024南京国际消费节(夏季)”启动仪式及配套市集活动。
业内人士认为,端午作为传统节日,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和浓厚仪式感,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慰藉。同时,端午衍生商品的创新也为传统节日赋予新活力,加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再认识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