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
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隆兴元年(1163)孝宗赵眘即位,张孝祥由抚州(今江西临川县)知府升为集英殿修撰、兼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虽然任重事繁,但凭借其精明果断,办事迅速,任内从无积案。平江府的吴中县有一大姓,利用资财,谋取暴利,全县人民身受其害。张孝祥到任之初,就应人民要求把他逮捕起来,没收其资财,“得谷粟数万”,第二年,“吴中大饥”,孝祥把没收的粮食用来救济灾民,使吴中县人民度过了荒年。
张孝祥在湖北路安抚使任内,荆江洪水泛滥,他带领群众筑守金堤,拦住荆江洪水,从而消除水患,同时,倡建万盈仓,储存漕运粮食;政治上,他整顿吏治,抑制强豪,救济贫困,关心人民疾苦,颇有政声。乾道五年(1169),他请归休祭祠获准,“进显谟阁直学士”,“荆南人民哭送登舟,绘像于湘中驿。”及至芜湖,父子乘使者车,荣耀过市,人民夹道相迎。张孝祥致仕后,增建“归去来堂”于莲湖之滨,为他优游林下读书吟咏的地方,归休芜湖时间不长,但为家乡办了不少好事:一是修“观澜亭”亲书“观澜”二字,以观澜亭作为“讲学、敦品、励志”之所。凡寺、观、台、榭都重新修饰,“吟咏殆遍”。二是纾民困。芜湖地当水陆要冲,送往迎来,人民不堪其扰。他能多方加以体恤。在“符离之战”以后,败将邵宏渊,“拥兵还镇,所过市肆皆空,芜民甚恐”。张孝祥“自籴米数百斛,着紫衣,乘使者车,犒师江上,众得饷,扬帆而去,遂秋毫无犯”。张孝祥因病在芜湖逝世,他与岳飞一样可惜只活了三十八岁。葬于南京,墓地简陋,坐北朝南,一碑数木,不事增饰。孝宗对此十分痛惜“有用未尽之叹”。三是赠莲湖。他归休芜湖时,常常“偕乡父老、曳杖过烟林,置酒莲湖,呼邻共饮”。他病危时曾经嘱咐,要把莲湖捐给地方,作为乡民游味之所,死后,全家迁居宣城(现今城西状元府),其子太平,遵父遗愿,将莲湖遗产一百余亩以及林、园、台、榭全部赠送给芜湖。现在的镜湖公园,就是“莲湖”遗址,是张孝祥幼年读书游咏的地方。
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荣登状元之后,他在官场上几度沉浮,至乾道五年再度罢职归回芜湖。“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环种芜蕖杨柳”,从而开辟了“陶塘”(即镜湖)风景区。“陶塘”除傍上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姓氏外,还有致仕归来陶情适性的蕴意。其父张祁在陶塘南岸建设“归去来堂”,显然,也是学仿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之意境;张孝祥欣然曾作《蝶恋花·于湖》词云:“恰则杏花红一树,拈指来时,结子青无数。漠漠春阳飞柳树,一天风雨春将去。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花,更是寻芳处。绕院碧连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
这就指出了整个风景园区的主题,之后随着岁月演绎而易名为“留春园”。然而,世事沧桑,时过境迁。当初,唤春长驻、流光溢彩的“归去来堂”林园因遭兵燹殆尽。再说张孝祥家居芜湖升仙桥西(今长街状元坊),由于他幼年聪慧、记忆力强,读书勤奋。“归去来堂”边有一方池塘,春夏之夜,哇鸣鼓噪,扰得居民不得安宁,老百姓以为是神蛙所为,焚香祷告;张孝祥听之不信,便取石砚投入池中应手声绝,故此因名“禁蛙池”,这段传说后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然而,岁月流逝,城邑变迁。二百年前,这座花园林地又更名为“长春园”;后来又分别名为陆羽轩花社、洪园和马千之的镜湖画社。清朝帝师、芜湖诗人、工书善画和官至礼部尚书的黄钺,在青年时期常邀文朋诗友在此聚会,他曾著作诗文咏唱:“升仙桥畔状元坊,曾寓于湖张孝祥。一自归来堂圯后,顿教风月属陶塘。”后来,状元坊旧址改建为中学和劳动技校;镜湖西南的渚泊,名曰“烟雨墩”,原来是张家的“张于湖祠”。至民国年间为游宴场所,每到夜晚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人声嘈杂。解放后,这块园艺宝地上建起“芜湖市图书馆”,现已建成“阿英藏书陈列馆”。
同他的父亲张祁一样,张孝祥坚决反对当时投降派代表人物秦桧,反对南宋的所谓对外议和政策。秦桧主持和议,决定向金称臣纳币,张孝祥切齿痛恨。抗金名将岳飞被诬陷入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以后,当时朝廷大臣畏祸,没有一个敢出头讲话。唯有张孝祥敢于挺身而出,为岳飞父子辩诬鸣冤,他上疏说:“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并直言不讳:“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所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原,公道昭明于天下。”(见《宣城张氏信谱传》)指出赵构宠信权奸,制造冤案,说出了朝野人士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力主抗金,一致对外。在担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时,全力以赴筑“守金堤”,自是荆门无水患,堤名也寓有保守乡土、抵御金兵南侵的意思。
在诗词创作上,《全宋词》收录他的词二百二十余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文章、书法等有高深造诣。所著《于湖文集》共四十卷,收录诗、文、词、铭、赞、制、表、尺牍、奏议等十余类。为政时常常亲书奏议,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赞不绝口。张孝祥一心学习苏东坡,取得较高成就,在当时颇有影响。后人评论他平日气吐虹霓,纵横兀傲,颇具一体,继承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在思想内容上,他的作品突出表现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坚持抵御外侮,以屈辱求和为耻,与人民的心声合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如在芜湖所作题为《玩鞭亭》的“满江红”词,借古喻今,有感而发。鞭挞王敦为老奸,阴谋反叛不成,空留壁垒。对朝廷偏安一方的苟安政策,隐有微词。他企望赵构能认真考虑,看出如此偃旗息鼓,不图进取,决不是什么长久治安之计。绍兴三十一年(1161)采石大战,虞允文率军痛击完颜亮的侵犯,取得胜利。捷报传来,张孝祥兴高采烈,立作《水调歌头——和庞佑父》(又作《闻采石战胜》),表现了“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的豪情,他要像东晋的祖逖一样,投身战斗行列,统兵北伐,收复中原。当北伐军在符离集打了败仗,投降派重新得势,高唱议和时,张孝祥义愤填膺,在一次宴席上写了一首《六州歌头》,全词慷慨悲壮,慨叹报国无门,不由得并发一腔忠愤之气。“有泪如倾!”主张派首领张浚读后,深受感动,心中异常难受,撤离宴席。张孝祥渴望祖国统一,为国家的安危担忧,爱国的热忱始终不衰。他病休回芜,所写“谅非无事饮,忧国空含情”诗句(见《赭山分音乐得成叶字》五言二首之一),寄托了深切的忧国之思。爱国者必然也爱家乡。张孝祥对芜湖怀有深厚的乡土感情。赭山、蟂矶、鹤儿山、吴波亭、鲁港,他都有题咏,歌颂故土风物。他慷慨地捐田百亩,汇成陶塘(后称镜湖),植树、栽荷、养鱼,作为家乡人公共游览地。这一义举在古代诗人中可以说是难能可贵。
历代人们提起芜湖八景之一的“镜湖细柳”时,总会想起他。他退休归来,遍散囊中金接济宗族亲朋和左邻右舍的贫苦者,对劳苦人民表现出了体谅和同情。作为报答,人们也敬慕张孝祥。他逝世那天,“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见《宣城张氏信谱传》)作为一个爱国词人,张孝祥相关的名胜遗地址和人文轶事,至今在芜湖受人瞻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