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由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天津芜湖诗人作家交流暨作品研讨会”在南陵县举行。来自天津和芜湖的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两地诗人作家交流了创作心得,并就徐春芳的诗集《江南》、朱幸福的散文集《乡村情愫》、吴云峰的长篇小说《烽火孤鹰》等三部作品进行研讨。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在当下,依然有很多人爱好诗歌、创作诗歌。研讨会上,两地诗人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与现状以及如何评判好的诗歌进行了深入交流。“《天津诗人》从2011年创刊至今已有十年,现在每天都能收到三四百篇诗歌创作的稿件。”《天津诗人》总编辑罗广才谈了自己在编辑诗刊时选择好诗的标准,在他看来,很多让人读不懂、显得“高深莫测”的诗不一定是好诗,只有富有情感和温度的诗歌才会受到读者的喜爱。同时,一首好诗要冲破词语的羁绊,要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生活经验的体现,以及思想和文字的深刻性和不朽。“真正的好诗是通过阅读、日常经验、学识、思想浸透之后的灵光一现,转化成日常语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着放松、易懂之后产生的共鸣、震撼。好诗是可以直接抵达心灵的。”《天津诗人》副总编辑段光安则谈了自己对精品诗作的理解,他认为新诗百年的创作史经过大浪淘沙,只留下极少数有价值的精品诗作,很多名诗“名不副实”,而很多水平很高的诗歌却“鲜为人知”。“诗作不在多而在精,有的人诗作成百上千,却只是诗匠;而有的人诗作极少,却是骨子里的诗人。”段光安说,近年来,芜湖的诗歌创作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如徐春芳的诗歌中饱含一种花蕊的生命力,有独到的发现和感悟。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安师大文学院教授方维保介绍了芜湖本土作家近年来的创作情况,并就新时代下的文学创作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安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芜湖诗人协会会长杨四平则回顾了芜湖诗歌创作的历史,“安师大的江南诗社曾是全国四大诗社之一,近十年来,芜湖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诗人,可以说芜湖的诗歌创作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芜湖市老中青三代作家不断发力,深度挖掘有芜湖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芜湖的文学创作呈现井喷的趋势,芜湖市作家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诗集达20多部。研讨会上,参会作家认为最近出版的这三部作品虽然题材各异,但均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作者较高的创作水准。诗集《江南》是徐春芳的诗歌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诗集题材丰富,有对亲情的赞颂,有对人生的思考,有对历史的缅怀等等。杨四平认为,诗集《江南》展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诗歌中运用了很多历史典故,蕴藏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给读者展现出一幅诗性“江南”的唯美画卷。诗歌文字优美,感情丰富,作者用诗的语言直抵生活的本质和人的灵魂深处,发人深省,打动人心。散文集《乡村情愫》描写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美好、文艺繁荣及人民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奋进的英姿,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挚爱之情。作家唐俊认为,这部散文集很厚重,赋予了文字岁月的积淀,充满着泥土的气息。文章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启迪人生,弥漫着江南水乡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观察、细腻的笔触,向大众描述乡村图景、在朴实诚挚的文字中铺展温暖底色,令读者读来产生情感共鸣。长篇小说《烽火孤鹰》通过对一位民间侠士的刻画,展示了抗日战争期间宣城及芜湖两地人民斗争生活的画卷。“这是一部蕴含地域特色,富有感染力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抗战小说,充彻着热血和家国情怀。”作家丁以华说,作者创作时始终遵循着“寻找真相,还原历史”的基本原则,力求全方位还原当时的那段历史,整篇内容既有各种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更有蕴含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实为地域文化的个性化书写。研讨会上,参会的其他作家也就这三部作品集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评析。(记者 季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