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要闻

垫湖村何以频频迎来“又一春”?

12月27日上午,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农民周茂西拿着刚领到手的土地确权证书高兴地说:“有了这个‘红本本’,心里就像吃下了‘定心丸’!”

当日,垫湖村829户农民都拿到了这个“红本本”。在泗洪县实施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改革试点中,垫湖村在全县率先完成试点工作,围绕如何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碎片化问题,再次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探路。

从1978年在全省率先推进“大包干”,被誉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到此轮整体推进“小田变大田”,垫湖村的改革已经走过了45年的历程。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要求,“宿迁要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

垫湖村作为“春到上塘”的发源地,在45年间,也遭遇过起起伏伏,每一次克服困难、柳暗花明,无不是靠着改革创新的闯劲,在宿迁市乃至江苏省的改革清单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勇闯新路,“大包干”全省推广

“说上塘,道上塘,十家九户都缺粮;茅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男人瘦,女人黄,小孩饿得直喊娘……”

12月27日下午,在垫湖村“春到上塘”纪念馆门前,三五个孩子边唱着民谣边玩耍,幸福的孩子们哪里知道这首民谣所蕴含的困苦和忧伤。

1978年以前,上塘公社因自然环境恶劣,社员的生活是“四靠”:吃粮靠救济供应、穿衣靠救济布棉、烧饭靠救济煤炭、用钱靠救济贷款。垫湖村的前身垫湖大队地势高亢,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很差。

1978年秋季,当地遭遇特大旱灾,水库干涸见底,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一天晚上,时任垫湖大队会计、在第五生产队蹲点的苏道永,召集第五生产队队长任孝干等人趁着夜色在村头一座干涸的小桥下,秘密商讨着“分田单干”。

当年年底,第五生产队的260多亩集体土地全部包产到户,垫湖人壮着胆子闯新路,首开江苏省农村实行“大包干”先河。

分到土地的社员们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赊账购买种子、化肥,忙着播种、施肥。

耕地时,畜力弱,人拉犁耙也不喊累。一个人能干三个人的活,三天的农活拼了命也要一天忙完。

到了1979年,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7.7万公斤,人均纯收入达52.6元,向国家出售余粮1.2万公斤。

终于,“大包干”让他们摘掉了“四靠”的帽子。整个垫湖大队和周边大队见此情景,也逐渐开始学着推行“大包干”。

可是,“大包干”与当时政策并不相符,因此争议不断。上级“调查组”“工作组”不断进驻上塘,进行“整改”“纠偏”。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3版以《春到上塘》为题,报道了垫湖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之后,“上塘经验”在全省推广,垫湖被誉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秉承传统,二轮改革再出发

“春到上塘”并未就此延续辉煌,“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也没能持续“一枝独秀”,在改革开放和“三农”发展大潮中,垫湖人一度“掉队”了。

到了2008年,上塘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572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垫湖村成为“省定经济薄弱村”。

“一夜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过富裕坎。”当年“大包干”发起人之一、现年82岁的苏道永感慨道:“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大伙儿心里感到憋屈。”

痛定思痛,垫湖村干部多次带领村民组团外出,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自2009年起,村里开始探索“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新建的居住区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的布局改革。

到了2012年,垫湖人意识到分散种植不如规模经营,开启了第二轮土地改革。土地由当年的“分田到户”变为“整合流转”,全村1.2万亩形成规模的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建成万余亩标准化农田、近1000亩“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基地”,引来40多位种田大户规模经营现代农业。

按照“拆旧建新、不占耕地、群众自愿、分期建设”的原则,拆除13个自然村庄,全村4000多人全部集中居住,新增耕地687亩。

村里建设了创业园,招引20多个“三来一加”及工业项目入驻,8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拿上了工资。

土地由“分”到“合”,村民们对新一轮改革拍手支持。今年46岁的任勇,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水稻、小麦。他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家一户实行“稻麦轮作”,每亩地的纯收入在600元左右,规模种植却可以达到800元左右。“规模种植可以采用更多新技术,种田方式发生改变,这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根本原因。”

村里的集中居住区内服务中心、卫生院、超市、污水处理厂等一应俱全。“住的是小楼房,村里各样设施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出门还有直通镇里、县城的公交车,方便极了!”村民周茂伍开心地说。

二轮改革让垫湖人尝到了甜头,再次迎来“春天”。去年,泗洪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03元,垫湖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00元。

深植基因,以民为本勇争先

在“春到上塘”纪念馆里,有一张来自安徽省小岗村的“红手印”图片特别显眼。

“复制小岗村的‘红手印’,就是时刻提醒全村干群励志自省,改革步伐不停歇!”垫湖村党委书记周磊说。

“垫湖村实践证明,改革举措多一些,步子迈得大一点,村里的发展变化绝对不一样。”苏道永感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我们垫湖人就是按照这个指示来推进工作的。”

垫湖村党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铆足劲在发展中推进改革。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最担心遇到自然灾害。于是,村里去年建设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烘干厂,为种粮大户们在收获季节遇到阴雨天气提供烘干服务。这些烘干设备全负荷运作,20天内就可以完成全村万余亩粮食烘干工作。

村里还利用上级的项目资金,成立农业合作社,购置收割机、播种机等租给大户们使用,降低他们的农业投入成本。

招引来的企业,让离开土地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民韩永杰和他的妻子都在村里的一个纺织企业上班,夫妻俩每个月的工资收入近万元。

垫湖村外出务工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多人被原就业企业劝返回乡。为了保障他们的收入不减,村里超前给他们谋划岗位。从去年开始,村里开始缩减大户经营土地面积,每个大户经营面积控制在100亩—200亩。“这样既减少种田大户的风险,也让有种田意愿的回乡村民能依靠规模种植实现共同富裕。”周磊说。

对返乡不愿种地的村民,村里及时协调他们到村工业园务工或给种田大户打零工。今年56岁的村民周茂军给种田大户打零工,农忙时一天有120元收入,平时劳动一天也能有80元收入。

农忙时节,垫湖本村的劳动力不够用,还吸引了邻近的安徽省泗县农民前来打零工。

“目前,垫湖村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碧根果连片育苗基地。我们要组建合作社,以闲散的土地入股,打造碧根果特色村庄。”周磊介绍,“我们还打算依托‘春到上塘’纪念馆景区发展农旅融合,做好乡村体验游文章。”

近年来,垫湖村先后荣获“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村党委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赓续“春到上塘”的传统基因,改革创新让垫湖村“春光常驻”,垫湖人正昂首阔步,迎接更加美好的春天!(记者 王劲秋 通讯员 许昌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6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