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宣州区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近些年,相继涌现出“安徽股改第一村”“宣城分红第一村”和“宣城首个农业新三板上市村”等先进典型。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区新增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12个、累计达58个,占比28.4%,高于全省近20个百分点。宣州区作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在去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同年12月6日《人民日报》以“迈出步子、蹚出路子、差别试点,建起改革‘前哨站’”为题对宣州区“三变”改革相关做法进行报道。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全省优秀。
一、凝聚思想共识,充分认识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宣州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三农”、促全局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作为历任区委书记“亲力亲为抓改革”的重点改革项目,深入持久抓、一招不让推,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
(一)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改变农村相对贫穷落后面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发展,乡村面貌、宜居环境等有了很大程度改观,“出门是公路、抬腿上公交”已然成为现实,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仍略显贫穷和落后,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公共服务不够完善。假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造血”功能增强了,就能够有效增加乡村自身投入,弥补上级财力缺口,使得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更趋配套和完善,能够较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二)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迫切需要。2020年受疫情、汛情等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遇到一定困难,唯有改革发展才是斩荆披棘、破解难题的“制胜之道”。从全区农村“三变”改革成功范例看,通过组建实体化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不仅有效盘活了资源资产、促进了集体经济增收,而且通过股改分红有力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高度契合。
(三)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迫切需要。有道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发展实践来看,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社区)都是“双强型”基层党组织,如“安徽股改第一村”澄江街道花园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宣城分红第一村”敬亭山街道巷口桥是全国妇联组织示范村、宣城市文明村,被誉为“敢于吃螃蟹”的洪林镇棋盘村是全市首个农业新三板上市村,这些村不仅经济发展得好,各项事业也都走在前列,最根本的是村级党组织把广大干群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干事创业和加快发展上来。
二、聚焦重点难点,谋深谋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路径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秉持改革为先、发展为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聚焦强村固基、加快发展,通过解决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实现不同禀赋、不同条件的行政村各展所长、竞相发展。
——走园区带动之路。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两大平台,洪林镇、杨柳镇抢抓“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改革试点契机,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有机果蔬采摘、精制茶叶加工、出口创汇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近亿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1.26亿元,累计实施“农综改”项目167个。两镇所辖的13个村2017-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4331万元,年均增长20.5%;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1348.3万元,年均增长53.2%。
——走自主经营之路。“安徽股改第一村”澄江街道花园村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三变”改革后,通过自主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维也纳商务宾馆、众轩花园酒店、幸福老年公寓和农产品配送等实体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好戏连台”。2020年花园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5142.1万元,同比增长2.7%。2018-2020年连续三年开展股改分红,累计金额355.2万元。“宣城分红第一村”敬亭山街道巷口桥村通过自主经营建筑公司、投资公司、劳务公司和物业公司,2020年村集体实现净收益530.3万元,同比增长54.9%。2017-2020年连续四年开展股改分红,累计金额380万元,最高一户一年分红金额达4985元,并通过每年实施10项村级民生工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宣城首个农业新三板上市村”洪林镇棋盘村通过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餐饮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实体项目,积极进军资本市场,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2020年村集体实现净收益75.9万元,当年分红24.5万元。
——走资源开发之路。宣州区各村(社区)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等特点,积极盘活资源资产,致力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水阳镇等圩区乡镇立足河湖沟渠密布、水面资源富集优势,通过公开招标、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等方式,合理开发水面资源,全力推动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截至2020年12月底,该镇28个村(社区)累计实现净收益1908.4万元,其中经济强村达到22个、占比78.6%。文昌镇利用农村闲置住房及优越生态环境所蕴藏的商机,选择施田村丁山村民组作为试点,通过注册成立休闲度假公司、签订长期承租协议等形式,将首批17间农房进行升级改造,面向沪苏浙等地市场,积极发展民宿经济。试营业期间,游客人均消费近千元。此举既唤醒了“沉睡”的闲置农房,又为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新路。
——走抱团发展之路。针对一些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自身造血功能较弱的村(社区),宣州区积极引导各地走强村带弱村、抱团促发展之路。敬亭山街道渣溪等4个村组建成立敬亭山街道股份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投资1500万元购买宣城市区某旺铺写字楼2000平方米用于租赁,预计年净收益不少于30万元。养贤乡军塘等10个村共同投资1300万元,成立宣城市聚贤标准化租赁有限公司,在宣城高新区建设养贤乡村集体标准化厂房,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2.19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一期6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于2020年10月完工,并租赁给安徽宣瑞电气有限公司,年租金72万元。狸桥镇金云等13个村(社区)共同投资成立云山机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狸桥镇村级集体标准化厂房,项目规划用地面积42.5亩,建筑面积16797平方米,总投资2590万元,4幢标准化厂房主体工程现已完工,目前已进入招租阶段,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近200万元。
三、党建引领创新,着力建强统筹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常言道: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着力建强统筹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一要选准领头雁。实践表明,选准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于一个村(社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文化建设、乡村善治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往往“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富一个村”,进而“改变一个地方面貌”,反之则贻误发展好多年。这几年,宣州区坚持“宁缺勿滥”原则,通过广筛查、择优选和跟踪培养等举措,推选出一批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村党组织书记,有力带动了全区农村改革发展。截至目前,共有12个村实现20次分红,累计分红金额达1115.66万元,受益股民达31796人次。接下来,将结合新一轮乡镇领导班子、村(社区)“两委”换届契机,进一步扩大选任视野,着力好中择优,建强建好“一线战斗堡垒”。
二要注入强动力。从2019年开始,宣州区创新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十九条”,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绩效与扶持政策资金挂钩。及时兑现12个符合奖励条件的村(社区)2019年度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3.5万元。从2021年开始,区里将进一步提高奖励标准并扩大奖励范围,乡镇街道包村干部根据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也可享受奖励,以充分调动广大乡村干部干事创业,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要营造好氛围。改革发展离不开宣传,宣传为改革发展鼓劲造势。近年来,宣州区先后邀请中央、长三角和省市主流媒体多次聚焦全区农村“三变”改革、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等主题,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时事报告》《安徽日报》等重要媒体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有力扩大了宣州农村改革发展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在推深做实相关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大新闻宣传和信息报送力度,总结提炼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改革经验,在全区上下形成重“三农”、强改革、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打响宣州农村改革发展品牌,真正做到“全国有影响、全省叫得响”。(中共宣城市宣州区委书记 汪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