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旌德,好事连连。
继入选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摘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后,11月19日,又一张“国家级”绿色名片翩然而至——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宣城市旌德县始终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定位,充分将自身优势转化成生态文明建设新动能,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在青山绿水间书写了一份清新的“绿色答卷”。
做好 “林文章”
这张“绿色答卷”上,一个个或精致或灵秀的村庄,是最生动的注解。
走进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旌德县华川村,沿着村道缓缓前行,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柴草杂物堆放整齐,菜园子长满绿油油的蔬菜,房前屋后摇曳着缤纷的花草。
新风新貌新气象间,墙上的一段文字格外惹人注目。“严禁乱砍滥伐,严禁乱挖野生植物,严禁焚烧秸秆、杂物,严禁向河道内乱扔垃圾……”这些通俗易懂的文字,是华川村为环境保护所制定的村规民约,其中,环保条款几乎占了一半。
华川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明告诉记者,2016年,村“两委”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村里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2020年,我们的村规民约还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村规民约’。”
自从环保条款写入村规民约后,变化悄然发生:大溪河里的垃圾少了,鱼虾多了;田间地头的农药瓶化肥袋少了,到生态美超市积分兑换物品的村民多了;中心村建起了污水处理厂,进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利用;村民见缝插绿,美化家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大大提升。
护绿更要生金。林业资源一直是华川村最引以为傲的自然禀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华川村先行一步探索林业改革,被誉为“全国林长制改革策源地第一村”。
2017年,华川村深入推进林业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种植油茶1500亩,林下经济种植黄精7600多亩。这些举措不仅发展壮大了生态林业,夯实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而且大大提升了全村森林覆盖率,使之高于全县10个百分点。
2018年,华川村积极争取到省级森林村庄创建项目。在深入贯彻林长制的基础上,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精心做好青山绿水文章,靠山发展、依林做文章,保护好山林和水环境,努力把林区变景区,做到不砍树能致富。
吃上 “生态饭”
生态孕育好山水,青山绿水可生金。
去年8月24日,旌德县庙首林场与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签下安徽省首笔林业碳汇交易,以14.57万元出售林场3036吨二氧化碳排放权。同年12月30日,该林场又向当地两家石材企业出售了7275吨二氧化碳排放权。
从留住一片林子,到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再到空气可以卖钱……在庙首林场工作30多年的场长姜育龙,亲眼见证了林场的变迁,真切感受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理念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
“以前是‘砍树卖木材’,现在是‘种树卖空气’。”姜育龙告诉记者,所谓林业碳汇,就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在林业碳汇交易中,企业是排碳方,属于买方;林场是固碳方,属于卖方。
“碳汇交易在安徽还处于起步期,我们林场也在慢慢探索。”姜育龙说,作为“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庙首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达3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1.4%,林木绿化率91.8%。树木固碳能力正处于高峰期,因此林业碳汇交易前景可观。
倚绿生金,以景换银。2017年,旌德县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探路林长制改革,让97.7万亩林海转化成绿色发展、富民惠民的生态财富,至此,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
去年8月份,旌阳镇柳溪村创新成立安徽省首家“两山银行”,颁发了全国首本《生态资源受益权证》。截至目前,旌德县共有10个村试点运行“两山银行”,共核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2421户,实施股份制经营林地面积1.8万亩,入股农户受益金额576.83万元。
逐“绿”征程不止步。今年以来,旌德县扎实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加大环境执法及处罚力度,绘就美丽山城画卷。截至11月28日,旌德县PM2.5平均浓度为18.0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8.2%。根据1-11月份监测数据,地表水国控断面及市控断面均达到Ⅱ类水质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