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宣城市创新“四变四融”模式,大力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资本和产业双向奔赴,实现了基金规模、上市企业后备数两个翻一番。全市形成了9家A股上市、1家过会待注册、18家新三板挂牌、365家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123家上市后备的企业上市梯次发展格局,境内上市公司数居全省第5位。
变“抽查”为“普查”,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融合。改变以往政府部门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和上市需求做法,创新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普查,邀请华安、国元、民生等7家券商,组成专业化普查专班,围绕上市后备企业、上市企业投融资需求、非上市公司发债融资、企业设立基金需求、企业股权融资需求、资产上市、信贷需求等7个方面,对全市2388户重点企业进行专业诊断和尽职调查,分级分类建立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上市企业投融资需求库、企业发债需求库、企业私募股权融资需求库、企业信贷需求库5个资源库,建立完善金企需求精准推送和反馈机制,切实提升企业资本对接精度。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从全市金融机构中选聘政治素养高、业务熟练的高管担任企业金融顾问,包保联系企业涉及融资、上市挂牌等问题。1至9月,全市实现直接融资164.08亿元,同比多增34亿元,已超去年全年增量。
变“对比”为“对接”,推进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机融合。改变以往银企之间“点点对接、个个对比”方式,建立“一链两行多企”对接机制,即聚焦“2+3+4”产业链,建立“1个产业链+1家主办银行+1家主办投行+若干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的对接模式。比如,对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市建行为主办银行、华安证券为主办投行,共同推动产业链延链拓链补链,目前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企业600余家,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其中规上企业超300家,占全省五分之一。
变“资金”为“基金”,推进融资端和投资端有机融合。改变以往对企业一味奖补方式,积极设立政府性投资基金,大力发展股权私募基金,通过“政府+平台公司+头部企业+社会资本”方式,不断增强资本招商与产业投资能力。比如,宣城经开区按照“轻重资产分离”的国资股权投资模式,投资徐晓华技术团队,成立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企业估值近百亿元,宣城经开区实现股权增值溢价21亿元,同时还推动了以华晟新能源为代表的异质结光伏产业加快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年中会议在宣召开。宣城高新区以基金招商方式引进吉诺润滑、中材碳纤维等高新项目,投入基金4500万元,撬动域外基金270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设立政府性投资基金49支、注册规模300.85亿元,较年初增长146.3%。其中,市本级新设立市场化私募基金8支、规模85亿元,撬动域外资金近57亿元。
变“被动”为“主动”,推进防风险和增动能有机融合。开展资本市场“助企翱翔”培训134场、2295家,揭牌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服务联盟宣城分会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服务中心宣城分中心,加强与沪苏浙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合作,改变被动应付、不懂不会局面。比如,宣城市成功实现并购外地上市公司:宁国市国控集团以协议转让方式受让广西博世科52198764股及表决权,实现财务合并报表,成为其实际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