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够迅速形成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供给、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效投资成果的重要体现。
2021年以来,安徽围绕新型产业培育发展,掀起一波又一波“双招双引”热潮,近3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连创历史新高,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带动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加速聚集,对全省经济稳增长、优结构、增动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数量多,连创历史新高
一直以来,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强带动力。
投资从哪来?不是坐等天上掉馅饼,而是需要各地积极争取,“双招双引”就是扩大有效益投资的重要手段。
“双招双引”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的简称。近年来,安徽通过不断推进“双招双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动能显著提升。
近3年,安徽省累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25户,逐年创历史新高。其中,2021年2718户,比此前最多的2014年多77户,2022年3036户,2023年3071户。
在制造业投资连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新增企业数由2020年的718户增至2021年的1078户,首次“破千”,2022年达1312户、2023年达1387户,年均新增数量由2012-2020年的653户,跃升到近3年的1259户。
结构好,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7月17日,大众首款智能电动轿跑SUV在合肥正式宣布上市,是大众安徽首款国内销售车型。
2020年12月,大众集团将建设“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落点放在合肥,成立了集团在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大众安徽。去年5月,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落户合肥,既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唯一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的研发中心。
大众中国CEO贝瑞德上任后首站便来到合肥,他表示充分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宜业宜居和远大志向。大众在肥发展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项目进展十分顺利。下一步将在原有项目上,加大在肥软件研发投入,把合肥打造成大众新能源汽车全球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如今,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在安徽生产,新兴产业在安徽正加速集聚。
毋庸置疑,新兴产业,一直是安徽“双招双引”的主阵地、主战场。
三年来,安徽省聚焦新兴产业赛道加强招引,产业培育能力不断增强。新增企业中,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498户,数量高居各行业之首,为2023年全省汽车产业链贡献了41%的工业企业,充分反映了全省首位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同时,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达91户,2023年营业收入合计超1000亿元,规模高居各行业之首。集成电路制造业48户,带动2023年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倍以上。
体量大,行业带动力强
新增企业中,2023年产值10亿元以上有126户,50亿元以上22户、100亿元以上10户。
100亿元以上企业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有4户,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锂电子电池制造、电子电路制造、其他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铜压延加工业各1户,带动以上7个行业2023年增加值平均增速高达30.2%,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22.7个百分点。
特别是比亚迪、长鑫存储、维信诺、晶科能源等一批技术领先、实力雄厚、行业引领力强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落户安徽省,带动相关行业集群成势、做大做强。
此外,新增企业对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3.8%,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95%,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90.9%,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9%,为安徽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专班发力“拉满”招引进度
近年来,安徽探索了专班推进、运用平台模式、政府着力做产业生态等路子。
一个产业一个专班,是安徽发展新兴产业的“标配”。专班是一套由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商协会、基金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工作体系。这一机制的优势,既在于将政府和行业专业力量整合到一起,共同谋划产业发展的打法、路径,让市场需求和公共政策更好地对接,也在于破除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更好地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今年上半年,安徽智能家电(居)产业专班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加速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专班更新招引路线图,梳理重点目标企业清单,实施“旬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和统计监测,推动优质项目落地。
1-6月,安徽智能家电(居)产业专班共招引项目223个,拟投资额831.8亿元,其中80亿元惠科电子纸显示模组整机、35亿元飞利浦高端智能家电生产基地、20亿元高效电磁四通换向阀等重点项目落户我省。
下一步,安徽将继续聚焦新兴产业推进“双招双引”,同时加强传统产业企业培育,加强总部企业招引,为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记者 汪乔 实习生 刘雨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