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新村点不允许养家禽,请尽快处理好。”“门口的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让村庄环境更整洁。”……昨天上午,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越丰村越丰小区,村委会副主任张飞扬、村道德评判团成员沈菊芬拿着手中的“三治积分”打分表,挨家挨户仔细检查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情况,并对照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制度进行打分评比。

发源于越丰村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并被中央政法委定位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通过高效实施“三治融合”积分管理,越丰村以“小积分”撬动了“大治理”,从“发源地”加速跃升为“示范地”。

所谓“三治积分”,就是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框架下的一项积分管理制度,也是将道德量化的有效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在嘉兴,依靠“三治融合”积分管理,探索走出了一条让“德”者有所“得”的新路径,让崇德向善的力量浸润人心。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自2020年5月起,桐乡全面推行“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制度,并要求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制定积分项目细化清单。当年出台的《桐乡市“三治融合”积分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三治积分”由加分项、扣分项两部分组成,积分项目涉及平安建设、村(社区)事务管理、志愿服务、公益美德、生态环境等方面。

而在越丰村,经过全体村民的热烈讨论,最终将“三治积分”的积分事项细化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等实实在在看得见、比得了的日常生活事务,由村道德评判团成员定期上门进行评比打分。此外,还通过不定期开展暗访检查,对每家每户进行更为科学的量化赋分。

根据每户农户的积分情况,年底的时候由村里统一发放最高总计300元的“三治积分券”,村民可凭该券到村里的“三治积分”兑换超市兑换自己所需的物品,也可以到面馆吃面。“一年300元虽然不多,但是被扣分的话,村民们总归会觉得面子上有点挂不住。”张飞扬说。

作为越丰村道德评判团的资深成员,今年57岁的沈菊芬已连续三届担任村道德评判团成员,亲历和见证了“三治积分”给越丰村带来的变化。她清楚地记得,村里刚开始进行“三治积分”评比时,道德评判团上门检查农户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情况,有些村民会反感:“自己家的事,怎么还要你们来管?”但随着村里对“三治积分”排名靠前的家庭进行表彰奖励,各家各户都主动争先创优,谁家做得差便会难为情,村民维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高了。

“说实话,农村是熟人社会,扣别人的分难免碰到一些阻力。该扣的坚决要扣,但扣分不是最终的目的。”沈菊芬坦言,针对检查中发现的扣分项目,村道德评判团为农户设定了整改时间,按期进行整改的不予扣分,逾期仍未整改的坚决扣分。“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村民的思想和行动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现在要扣分都有点难了!”

“以前两三个月都解决不了的事情,现在两三天就解决了;村民的态度也变了,从原来的强硬到现在的可以好好商量。”这是越丰村实施“三治积分”管理以来,沈菊芬最深刻的两个感受。

“三治菜园”巧解毁绿种菜难题

“看着自己种的菜,非常有成就感。”越丰村三治融合馆西南侧的“三治菜园”里,71岁的村民赵金松最近忙着在自家的菜地里浇水、施肥。在这块面积约为30平方米的菜地里,赵金松种上了大蒜、葱、玉米等农作物。

紧挨着桐乡高铁站的越丰村越丰小区是一个典型的征迁集聚区,居住在这里的中老年村民较多。一辈子习惯了与土地打交道的赵金松记得,村里许多老人和他一样或多或少保留了“种菜基因”,搬迁到越丰小区后,大家陆续在村内的绿化带、闲置地里种上了小葱、青菜等农作物,“毁绿种菜”现象一时颇为严重。但考虑到村民的实际需求,村里又不能完全禁止。

如何做到既满足村民需求,又规范管理环境问题?2020年,越丰村通过召开百姓议事会,发动全体村民一起商量怎么种、在哪里种、种什么等问题,最终决定推出“三治菜园”。

“三治菜园”分为东区、西区,位于越丰村两侧已征未建的闲置土地,共计15亩左右。菜园实行积分制管理,村民们要通过遵守村规民约、参与村内事务等,累计获得足够的“三治积分”才能申领兑换菜地。村里对每块菜地统一编号,在公示牌上公布了每块菜地的“主人”,让大家接受监督。

此外,村委会还通过道德评判团、百姓议事会等协商方式,商讨明确了“三治菜园”内种什么、怎么种并制定了相关规定。村民们在申领菜地时,要先签署承诺书,保证不毁绿种菜、不种植规定以外的农作物等。

如今,这两块闲置土地已成为村民们的“开心菜园”。“再也不去绿化带里种菜了,要保持家门口干干净净的嘛!而且,大家一起在菜园里种菜也更热闹。”赵金松笑着说。

截至目前,已有252家农户申领了“三治菜园”,每户菜园面积约30平方米,不收取任何租金费用。“村民们既能吃上自己种的绿色放心菜,又破解了‘毁绿种菜’治理难题,美化了村庄人居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小的‘三治菜园’,激发了大家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张飞扬说。

把“无形之德”转化为“有形之得”

近年来,桐乡积极探索“三治积分”在多领域下的实践,不断探索“三治积分”的运用范围和社会参与面,以“小变量”推动“大变革”。比如,2018年起,桐乡市探索推出“三治信农贷”,通过“三治积分”管理进行贷前评信审信,经村党组织审定后,村民可获得5万至30万元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授信,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向“三农”、引向小微企业,解决农民创业资金保障难问题。

越丰村村民赵震新于2003年退伍后从事起吊工作,原本只有4台起重机的他,没有多余的闲钱去购买新的起重机。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赵震新通过“三治信农贷”,购买了新的起重机。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拥有起重机10余台,还成为村乡贤参事会会员。

在桐乡,“三治积分”的高低与“三治信农贷”金额的大小直接挂钩,“三治信农贷”给予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对村民做好人、行善举的肯定和鼓励,让有“德”者有所“得”。

无抵押、无担保,凭借良好的人品口碑,崇福镇民利村村民薛纪荣拿到了5万元“三治信农贷”贷款。

薛纪荣原本家庭幸福美满,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儿子瘫痪在床,并陷入深度昏迷。薛纪荣不离不弃,日复一日地为儿子翻身、按摩、喂食。经过5年多的悉心照料,见儿子日渐康复,薛纪荣打算开办一家纺织作坊,资金问题却让她一筹莫展。

“薛大姐待人有情有义,对儿子不离不弃,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被评为桐乡市道德模范。”民利村道德评判团成员沈晓渭得知薛纪荣的难处后,随即与桐乡农商银行取得联系,希望通过“三治信农贷”为薛纪荣纾难解困。很快,5万元贷款到账,薛纪荣还能享受到利率优惠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桐乡还划定了“六无三不”授信对象底线,即无违法违纪、无不良品行、无违反村规民约、无高息借贷、无过度融资、无负面征信和不准出借他人、不准用于购房、不准流入股市。在网上即可完成申请,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三治信农贷”带来的巨大便利。

如今,好口碑、好家风已成为村民的“最贵抵押物”,道德评判等外在约束力逐渐转化为提升村民道德水平的内生动力,凝聚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合力。

记者手记:

作为“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发源地,桐乡如何从“发源地”跃升为“示范地”?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摆在桐乡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三治融合”已走过十余年,在不断探索中创造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催生了很多新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比如,透过桐乡在全国首创的“三治积分”,我们便可以读懂“三治融合”经验在桐乡这片土地上的持续创新,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三治融合”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德治”是“三治融合”的重要一环,既需要润物无声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持久可靠的动力支撑,而这股动力相当程度上来自精准的外部激励。在“三治积分”中,桐乡通过评判机制量化、激励机制物化、价值导向催化,将对有德者的定性评价转化为更具操作性的量化赋分,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三治积分”的探索实践也充分证明,给予群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形成“让有德者有所得”的激励机制,对“三治融合”的持续深化非常有必要。

当然,“三治融合”最终的成效还是要体现在平安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效上。桐乡斩获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等殊荣,而嘉兴则以全省第一的位次荣获平安建设“平安市”称号。可以说,在嘉兴生活,人们有满满的安全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2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