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栀子花开“大下姜”——记文化特派员胡逢阳

秋夜悠长,波光粼粼映衬着秀美青山,岸上化身“渔民”的老泥水匠披着斗笠,向观众展示渔樵耕读中撒网捕鱼的场景,忽而水面又传来一段对歌,透出几分江南水乡的闲适……每周六晚7点上演的“下姜·梦开始的地方”生态水景演出,自今年5月首秀以来,吸引了诸多远近游客观演,也为下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整场演出的幕后台前,都是村民们全情投入的身影,共同还原着下姜人眼中如今的幸福生活图景。浓浓的乡情牵动人心,“新下姜人”胡逢阳也深受感染。“当初听村里提了这个想法后,觉得很棒,就立刻联系了浙江音乐学院的师生,来村里指导村民表演,丰富演出形式。”

下基层“种文化”,是文化特派员胡逢阳的使命。今年5月,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公开亮相,来自省社科联规划处的胡逢阳被选中,成为光荣的百分之一,负责联系结对淳安县下姜村。

根据工作部署,特派员们需要在两年时间里,协助指导一个行政村,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等工作,将文化成果写在浙江的广袤大地上。于是,胡逢阳的特派员之路就此开始。

下乡第一天,他就把自己当成了村子的一员,到廊桥上、亭子间、村民家找农创客、村干部、民宿业主们拉家常、聊文化。之后也是如此,大部分周末和节假日,村民都能在下姜村撞见那个认真做笔记的小胡。

“这里好山、好水,生活节奏也刚好,就是希望能跟城里一样,晚上文化活动多一些、再热闹一些”“我们一直有栀子花开的共富故事,要是品牌特色再鲜明些就好了”“能不能请些大师来村里指导指导,帮我们提升技艺”……你一言我一语间,最终,胡逢阳梳理出来的需求,正好对应了文化特派员工作的三个方向:大下姜的IP打造、包括理论知识在内的村课研发,以及村民的日常文化服务供给。

“比如村课研发,这方面省社科联有自己的平台优势——我们积极联系各大高校,发挥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作用,汇集了不少乡村治理、公共决策领域的专家,可以作为下姜的人才库。另外再挖掘村民中的‘潜力股’,邀请他们一起研发课程、宣讲理论,达到传帮带的目的。”在胡逢阳的牵线下,很快,一支以年轻村民为主的“岭上草帽宣讲团”被组建起来。近40人的宣讲团队,讲党的创新理论,也科普农技、电商、法律、健康生活等村民亟需的知识,形成了“二十讲”的首批精品村课,首讲现场就获得了村民的好评。

“人人都能讲一堂村课”——这是胡逢阳最初在“明星村”下姜许下的愿望,“这里是浙江连续7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村庄变化天翻地覆,村民素质很高,也很上进,愿意为村庄出力,渴望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如今,随着“草帽团”发展壮大,胡逢阳有了更大的目标,他觉得,下姜的品牌塑造应该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这就要充分调动省社科联的平台和资源,对大下姜进行整体的IP设计与包装,将文化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挖掘创造共通的新“栀”生产力。

于是,趁着中秋、国庆的间隙,胡逢阳带着他“栀子花开新下姜”主题构想,找到了杭师大文创中心团队和浙大设计团队。“要以文促兴,传承20年前‘科技特派员’下乡为村里‘种’下栀子花产业的精神,导入省级相关文创产业资源,围绕‘栀子花开’拓展农文旅项目,动员能说、愿说下姜故事的下姜人,讲故事、推品牌。”胡逢阳一想到未来,干劲十足。

与此同时,乡村音乐会还要接着办,草帽宣讲团也要争取下姜以外的广阔舞台。在村民日益熟络的招呼声中,小胡作为“文化特派员”的垦荒之旅还在继续,带着村民们对栀子花开的新向往,共同迈向花香四溢的明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