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山区举办“一个支部一件实事”工作总结会,来自全区各领域的基层党组织书记代表,带着“金点子”讲述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组织共建等方面的“好故事”,在经验分享、头脑风暴、共商共议中探索新路径。
找准一群人,办好一批事,搭好发展平台
从管好一条街,到善治一座城,如何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和各类群体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4位书记在微访谈中讲述了他们的“法宝”。
为了攻克精准走访第一个关卡,亭林镇镇区街区党支部通过开展“分类错峰走访敲门行动”提高走访效率。“我们根据商户的类别和营业时间制定了不同的错峰走访计划,有效走进商户的心扉。这项实事开展以来,我们收集到了很多诉求,掌握了更精准的情况,可以真正实现管好‘一条街’的工作目标。”街区党支部书记汤红洁向大家介绍道。
作为全市第二批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攻坚行动的试点镇,张堰镇云山街区党支部开展“街面守护‘新’”实事项目,组建了一支由街区支部牵头、能人达人和街区商户等共同参与的云山护卫队,通过“三诉三办”工作机制(即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不诉自办),及时处置街面反映的各类诉求。
吕巷镇漾平街区则聚集了一批“新农人”。街区党支部通过打造农业产业人才会客厅打造红领路标,联合职能部门对人才培育、技术指导、专业培训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红领帮扶,并引导积极热情的“新农人”参与社区治理,成为支撑乡村长效发展的红领榜样。
去年,金山区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党群服务中心揭牌成立,成为全市首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党群服务中心。除了打造服务行车途中的“两司”群体们的暖心港湾,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还在阵地内建立了金山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动态监管平台和安全模拟驾培基地,探索服务“两司”群体新路径。
乡村振兴路上,让资源流量变发展能量
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各基层党组织纷纷探索将资源流量转化为发展能量的有效路径,涌现出一批特色做法。
早已是“网红打卡地”的漕泾镇水库村,凭借“数字游民国际村”的开村,又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村民自信,实施“英语共学计划”,通过新老村民“飙”英语,在田间课堂展现“国际范”。如今的水库村村民和住村的国际友人、数字游民融洽交流,民宿、农家乐等生意愈发火爆,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朱泾镇待泾村,早些年通过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经营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让村民有了“五金”收入。近两年,集中居住项目又让村民相继乔迁新居,但留下的复垦土地却荒芜、凌乱,村民颇有微词。为此,待泾村党总支积极向身为“名誉村主任”的本村企业家寻求助力,通过集中回收并加工利用闲置瓦砖,为村民装点家门口的“小三园”。
上海湾区高新区胥浦村由于靠近产业社区,“两多一低”(外来人口多、老年人口多、村民认同感低)现象较为突出。村党总支通过建立“农家夜叙”项目,让新老村民围坐一堂协商议事,小到村民衣食住行,大到村集体工程建设,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成共识。这一探索疏通了民生难点,化解了矛盾纠纷,群策群力实现治理的良性循环。
触角延伸到民生服务“最后一米”
老百姓的“幸福梦”如何依托基层党组织予以实现?枫泾镇贵泾村第四党支部通过“帮办代办”牵线,搭起服务群众“连心桥”,建立了“支部班子+网格+志愿者”三级联动机制,精准对接百姓需求,靶向发力纾困圆梦,成功帮助2位老人申报为高龄五保老人,为3户困难家庭申请为金山区生活困难农户,推动落实发展项目2件,纳入议事程序1件。
山阳镇戚家墩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海春介绍,近两年来,小区里流浪猫的出现及爱心人士无序的投喂,给社区治理带来一定的困扰。党总支集民智议出计策,确定实行“捕捉-绝育-放归”模式,设置固定投喂点,建立萌宠自治联盟,实施众筹资金项目,并协调对接认领需求。如今,流浪猫不再是居民矛盾焦点,而成了增进居民凝聚力的重要情感纽带。
老年人是社区目前的重点服务对象。石化街道十三村居民区党总支用好区域化党建平台,集合了新兴领域第一集群党委、上海福申护理院以及街道的职能部门力量,建成了老年助餐点,享受助餐服务的老人已由之前的4人增加到22人。
活动中还举行了街区治理合伙人受聘仪式和新老书记传帮带结对仪式。接下来,金山区将围绕深化“一个支部一件实事”工作机制,引领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共思考、互学习、促发展,不断聚焦群众需求,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更多民生实事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