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要闻

“田间课堂”不“下课” 农户学习“充电”忙

“看天吃饭”,是传统农业最突出的特征。要实现“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就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是种植能手们的“必修课”。对他们来说,种植就是学习,只要农作物还在田里,“田间课堂”就不会“下课”。

在泗洪,孙爱青和丈夫陈志文是各类种植培训活动的“常客”。

“只要有种植培训活动我们就参加,专家讲得非常生动细致,学到的农技知识回来就能用得上。”泗洪县孙爱青家庭农场负责人孙爱青笑着说。

泗洪县金锁镇农村工作局农艺师彭召东一直关注着孙爱青家庭农场的情况。“他们夫妻俩勤劳俭朴、认真务实,是有名的种植能手。”彭召东说,好学习、肯钻研是孙爱青夫妻俩最显著的特点。

2021年,孙爱青和陈志文在金锁镇双湖社区承包了189亩土地。承包的第一年,他俩种植的小麦亩均产量还不足400公斤。

此后,孙爱青和陈志文下决心要把产量提上来,一有机会,他俩就虚心地向农技专家和种植大户请教,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完善种植流程和工艺,将现代化种植技术和传统种植经验有机结合。小到农作物行间距,大到天气变化,他俩都密切关注。在大家眼中,他俩对待田地就像培养孩子一样认真。

今年,孙爱青家庭农场小麦亩均产量达到712.94公斤,在宿迁市首届“宿有千香”杯粮食高产竞赛中,位居全市第四。

和孙爱青夫妻俩一样,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宿城区三叶家庭农场负责人邵法威也有股只争朝夕的拼劲和干劲。宿城区举办农民培训班,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农技专家讲完课,他带着平时种植遇到的问题去请教;现场教学环节,他仔细听着其他种植大户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

付出了足够的努力,积攒了足够的实力,迷雾自会拨开,精彩自会到来。邵法威把学到的农技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选种、播种、施肥、除草,每个种植环节,他都深入田间,探索合适的方法。

在今年前有冻雨、后有干旱的情况下,邵法威种植的小麦亩均产量达到702.85公斤。“都说知识能致富,在我们种植户这里,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学好知识能丰收。”邵法威乐呵呵地说完,又蹲在田边仔细观察起水稻的长势。

时值盛夏,忙碌的麦收已经结束,水稻秧苗正在田里静静地生长。虽然连日降雨让路宝卫不时牵挂着田里的情况,但相比抢收抢种时的紧张节奏,他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路宝卫是宿豫区大兴镇同心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负责人,常年扎根土地让他养成一刻也闲不下来的习惯。田里的活变少了,他又忙着维护保养自家的农机。

农机的有力保障是路宝卫进行大规模种植的底气。近几年,他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由原先的315.88亩扩大到521.09亩,今年小麦的亩均产量更是达到了700.7公斤。4台收割机、1台拖拉机、1台自走式植保机,是他在“三夏”大忙时节里的“好帮手”。

除此之外,当自家田里不忙时,路宝卫的农机也为周边种植大户和农户提供服务,造福乡里。周边种植大户和农户纷纷称赞农机的便捷高效。

“种地的人心里都清楚,下了多少功夫,用没用心,地里的庄稼不会撒谎。”路宝卫说,“种出更多好粮,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也装满了更多人的饭碗。只要有利于种植,我的学习‘充电’就不会停。”(祁秋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0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