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洪声嘹亮

洪声E评 |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部署了30项重点工作,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工作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被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也是实现国家强盛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田野上,我国农业正朝着“新”方向迈进,涌现出一批新农技、新农人、新农村,创造了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20%世界人口的农业奇迹。可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让中国乡村再次焕发出“未来可期”的勃勃生机。

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含“新”量越高,新质生产力就越强。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破解难题,以创新为驱动打好头阵。中央一号文件对此精准“点题”,提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支持发展智慧农业等一系列关键课题,找准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也凸显了以科技破局起势的紧迫性。只有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扎根”乡村,才能加快推动我国农业产能、效率、效益的全面变革,实现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以资源禀赋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对自然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和环境差异显著,种植结构、文化传统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尊重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历史传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各展其长。例如,水网纵横的湖南汉寿通过生态化养殖甲鱼实现增产增收;气候温暖湿润的浙江黄岩凭借蜜橘“裂变”技术提高经济附加值;自然条件适宜的河南项城则通过芝麻产业链条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这些地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新质生产力应用于田间地头,绘就出一幅幅有“智”也有“质”的丰收图景。

以人才建设托举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和应用都离不开“新质人才”。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筑牢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和凝聚力,选拔一批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的乡村振兴“引路人”。另一方面,要围绕实际需求,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批懂技术、懂业务、懂实操的“内行人”和“多面手”,深挖扎根乡村、知根知底的“田秀才”和“土专家”,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能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头雁”队伍。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环节。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事业铺展开崭新画卷,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必将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碰撞出高质量发展的“火花”,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供稿:高良涧街道(严格)

原标题:《洪声E评 |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阅读原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9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