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郭沫若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千年练就千年宣
宣纸源于唐代,产于泾县,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因唐代泾县属宣州管辖,根据史籍记载,宣纸由宣州府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因而得名。
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各郡向朝廷进贡时,“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有“宣州贡纸、笔”等记载,可见当时宣州所产纸笔已甲于全国。
“宣纸”作为单独名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公元847年成书)中,其中《论画体工用榻写》章节写到“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是最早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历史文献。
“纸寿千年”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但其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长的,有“纸寿千年”一说,在一千零五十年之内,宣纸的质地不会发生丝毫变化,单纯地讲保存,却能达到两千年。
宣纸用于印刷古来就有,清代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因无力刻印,到乾隆32年(1767年),歙县人鲍延傅购买宣纸资助,方使《聊斋志异》得以流传。《红楼梦》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乾隆56年(1791年),和珅奏报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将曹雪芹写的前80回和高鹗续写的40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纸印刷,使《红楼梦》成为一本完整之作,即为风行天下的程甲本。
据统计,中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卷),只要用宣纸印制的书,其破损程度比其它纸张印制的要低的多。
“墨韵万变”
宣纸润墨性好,格外适宜书画,笔墨着纸后,焦、浓、枯、淡、湿,五彩缤纷。轻重缓急,随意变化,被誉为“墨韵万变”。故宣纸一出现,便成为稀罕之物,古语说“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古时宣州一带属江东,故宣纸早称江东纸。)
“取之于自然,受之于自然,经水火相济,集日月光华。”
“纸之制造,首在于料”,宣纸对原料要求较为严格,生产宣纸不可或缺的三种原料: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和杨藤汁,有的为泾县所独有,有的数泾县最佳,地域特色明显,是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宣纸的生产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山泉水,泾县的中部,是一条宽阔的河谷平原,这条河谷平原上有大小河流一百四十六条,可谓溪流密布,这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中国宣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最佳载体,享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的美誉。
宣纸因其原材料的稀缺性及其制作的复杂性,自古即为贡品。每张纸都承载着千年形成的材料和工艺传统,不同年份的纸张承载着当时的历史信息,自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载体;很多知名艺术大师更是特别定制专用捞纸帘,将防伪水印融入其中,确保每一张宣纸都是不可多得、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