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东县南黄海的广袤海域,碧海蓝天之间,上千台百米高的风电机组矗立,组成一片壮观的“白色森林”。它们迎风飞旋,将风能源源不断转化为清洁电能,这是如东海上风电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十年来,如东海上风电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实现了华丽蜕变。
在中广核如东海上风电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与闪烁的图标,如同海上风电“心脏”的律动,清晰地展现着整个风电场的运行状态。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这一项目开工建设,离岸约25公里,是我国首个满足“双十”标准(离岸距离10公里、水深10米以上)的海上风电项目,共安装38台4.0兆瓦的风电机组,装机容量150兆瓦,2016年9月7日正式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已安全稳定运行3000余天,累计上网电量超36.8亿千瓦时。
中广核如东海上风电场场长景洲介绍,该项目以创新作为主要推动力,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不断探索海上风电前沿科技,开展了16项研发活动,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20余项关键技术,共获得了43项知识产权,创造了多项“第一”,“比如,建成了亚洲首座海上升压站,采用陆上模块化建造、海上整体吊装的施工方案,不仅减少了海上施工作业时间,而且保证了海上升压站的产品质量。另外,敷设了当时国内最长的两根110千伏三芯海底电缆,单根海缆长达28.5公里,在建设过程中,还创新性地采用了可拆卸式稳桩平台浮吊吊打沉桩工艺,实现了首个深水区无过渡段单桩、稳桩平台工艺,成功解决了单桩垂直度需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的世界难题。”
时间来到2019年,离岸39千米的华能盛东如东H3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开工,共安装80台5兆瓦风电机组。与近海环境不同,在远海上“种”风机要克服海域地质条件复杂、台风频繁、涌浪肆虐等诸多难题。面对挑战,项目团队采用最大作业水深50米的国内首座12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经过2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2021年6月全面建成投运。
2020年,国家出台海上风电退补政策,明确2021年底国家补贴政策将彻底退出。为了赶上补贴的“末班车”,如东海上风电各在建项目争分夺秒、加速推进,一时间形成了抢装潮。2021年12月,随着全国首个柔直海上风电项目——三峡如东H10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的正式迎风转动,这个省级重大项目、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
“自2018年以来,如东县共有13个海上风电项目处于在建状态,总装机容量达到380万千瓦,投资额达到686亿元。仅在2021年这一年,如东合计新增海上风电装机300万千瓦,约占江苏新增规模的一半、全国的1/4,创下了同年并网单体项目数量最多、容量最大2项全国纪录。”县发改委总工程师周华说。
抢装潮不仅加速了项目的建设,更有力地推动了如东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在其带动下,海缆、塔筒、风机、叶片等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产能也得到显著提升。
这十年间,如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持续攀升。截至目前,如东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风电总装机规模超563万千瓦,占江苏近1/4,其中海上风电装机483万千瓦,约占全省的41%。周华表示,如今的如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从风机整机及配套设备制造,到风电技术研发、风电场运营维护,各个环节都有众多企业参与其中,“凭借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发展前景,如东吸引了超70家包括新能源发电、主机、叶片、塔筒、海缆等在内的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落户。”
展望未来,如东将继续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全力撬动产业能级提升。按照规划,力争到2030年,风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成功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在海上风电领域继续书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