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新年俗升腾着年味浸润着田间

日报讯(记者 朱蓓宁 杨镇潇 丁威程黄海 陈嘉仪 徐书影)爆竹声声春意早,桃符处处岁时新,江海大地被浓浓的年味所笼罩。乡野烟火处,我们的“村晚”欢腾乡村,热力四射。

搭台筑梦,村民当上主角

回顾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时,南通各地选择以“村晚”的方式,做“年终总结”。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晚”,既有别于传统年俗单调的舞龙舞狮闹花灯,也不同于曾经的“送戏下乡”,而是“放下锄头去排练、放下筷子当演员”,村民们有了自己成为“民星”的舞台。

启东市汇龙镇临江村村民陈裕芳是“村晚”舞台上的台柱子,今年她和姐妹们参与了多个舞蹈表演。“我们团队有20多人,平均年龄超过60周岁,最大的80多岁,都是临江村村民,连续7年登上临江村‘村晚’的舞台啦……”尽管天气寒冷,但大家热情高涨,陈裕芳领着姐妹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认真排练。

“村晚”与春晚,一字之差,却是属于农民自己的盛会。“今天我带来了两个节目,一个是快板,一个是戏曲。”如皋市皋南社区村民徐彦仲已78岁,依然精神矍铄,作为土生土长的全能“民星”,见证了社区数十年来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蝶变,而他将这些化作文艺创作的灵感。

行走在乡村,忙“村晚”、闹春节的身影随处可见,乐“村晚”、爱家乡的歌声随处可闻。在一个个简约而不失喜庆的舞台之下,当地及周边闻讯而来的村民聚在一起、乐在一起,道心里话、赞好生活,凝聚起乡村振兴正能量。

舞台新风,描绘美丽乡村

没有“高大上”的舞台,没有专业的演员,却有着最能代表本村人的精神面貌、乡土情怀和乡村新风的节目。综观今年南通各处的“村晚”,突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文明风尚等亮点,让地方历史文化、乡村物产资源活化呈现,展现出一幅具有多元风情的美丽乡村画卷。

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网格员自编自演《三句半》,生动再现了网格员们用一双腿跑遍网格的角角落落的故事。海门山歌《邻里和谐是首歌》用婉转的乡音,向群众诠释邻里团结、互助和睦的传统美德。

启东临江村村民陈忠琴对今年的节目赞不绝口:“黄斌原创相声提醒防骗反诈,很有特色,让人发笑的同时也有警示意义,令人印象深刻。”临江村13组村民、党小组长黄斌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编写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演唱、小快板、小品等,将身边好人事迹、乡村文明新风融入作品中。今年他创作的相声《歇后语说防骗反诈》,把防范诈骗融入相声,结合了启东本土接地气的歇后语,村民们在开心之余接受反诈教育。

如东高前村“村晚”导演曹俊祥希望“村晚”不仅成为乡亲们点赞家乡的舞台,还能成为潜移默化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平台。他策划了方言小品《亲家上门》,以接地气的本土方言、生动有趣的形式,演绎了两家长辈协商彩礼,小辈却决定婚事从简的故事,使移风易俗工作入脑、入耳、入心。

台上在闹,台下在笑。“村晚”节目中,有不少映照着乡村生活的变化,小小舞台成为观察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窗口。“它强调一种村民自发的原创性的东西,比如海门山歌、如皋江安号子、海安甸上号子、如东新店山歌这些艺术形式,借助‘村晚’可以打造地方名片。”在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王健看来,“村晚”承载着热闹与欢乐、团结与幸福,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的良好载体,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

丰富内涵,文化成果共享

小小的“村晚”不仅在村里“走红”,也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1月28日晚,如皋“村晚”在CCTV-1频道《晚间新闻》栏目中亮相。

“村晚”魅力的持续绽放,离不开日益丰富的基层精神文化阵地建设。南通市文化馆馆长曹锦扬分析:“村晚”走红契合了百姓的需求,为乡村带来了人气和活力,而且正在从活跃农村百姓的文化活动,向着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文旅产业融合方向迈进。“作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因势利导,坚持农民主体,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培育文明新风尚。”

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村超’‘村晚’活力四射,低碳生活渐成风尚,温暖的生活气息、复苏的忙碌劲头,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如何让这种文化自信更有力量?南通艺术剧院院长陆益兵说:“文艺是为百姓服务的,我们要俯下身子,感受老百姓的生活,为百姓创作、演出,努力推动‘村晚’变成群众文化的一盘‘大菜’,这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姿态;通过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成规模、聚人气,倡导一种新民俗。”

新的一年,期待“村晚”再启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