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沃野,“丰”景连畦织锦;青山碧水,乡愁落笔成诗。
——202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35.52亿元,一产增加值82.5亿元,均增长4.8%,增速均位居全省首位。
——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7元,比全省高2530元,位居全省第5位;增幅6.7%,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
——2024年度新增省级精品示范村25个,总数达48个,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度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为优秀、位列全省第四,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2023年度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位居全省第七,市级和7个区县均为“好”等次。
……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是我市农业农村领域拼出发展新气象的生动注脚。
2024年,黄山市锚定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645”工程,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文章,奋力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
“土特产”变身“金招牌”
——特色产业链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正月里,安徽苗员外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十分忙碌,多条清洗宰杀和真空包装生产线正同步运行,一条条臭鳜鱼将从此“游”向百姓餐桌。“我们的臭鳜鱼单品年销售量达950万斤,销售额突破3.6亿元!”公司总经理陈娟说。
近年来,黄山市加快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做优“鱼品牌”。如,通过“揭榜挂帅”开展饲料鳜设施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陆基圈养桶养殖,不断提高鳜鱼养殖产量和本地化率;联合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试制推广臭鳜鱼精细海盐腌制工艺;高规格举办徽州臭鳜鱼产业发展推进会和发展报告会;发布徽州臭鳜鱼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产业规划等。2024年,全市徽州臭鳜鱼加工主体1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占全省80%以上;鳜鱼年加工量近6万吨,加工产值突破57亿元,黄山正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臭鳜鱼加工和流通集散地。
歙县北岸镇立足“一镇一业”,大力发展贡菊产业,被列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镇黄山贡菊种植面积4800亩,年加工量1.5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67亿元。该镇还携手阿里巴巴推广“歙小菊”数字IP,打造“青绿新安&茶里”联名款黄山贡菊、“歙小菊”款菊杞茶等深加工爆品,并依托黄山贡菊药食同源的特征,开发贡菊菜品12道,实现了贡菊跨界升值。
祁门县制定出台《祁门县扶持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试行)》和《祁门县支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八条》,对中医药经营主体从种植、加工、品牌营销、贷款贴息等多方面进行奖补,共兑现种植奖补资金1559万元,并将黄精等中药材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先后对17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了投保。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实施以“茶花草鱼”为重点的“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24年,全市“六业千亿”综合产值1067亿元,同比增长5.7%。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市聚焦“茶花草鱼”,又不止于“茶花草鱼”。
在突出项目招引方面,黄山市以工业化思维推动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投资额1亿元的年产2000吨青梅酒生产线等一批项目。2024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新增项目172个、同比增长27.4%,总投资119.6亿元。
在打响农业品牌方面,新增省级“皖美农品”品牌19个、总数达51个。“田园徽州”入选安徽省第三批商标保护名录,带动农民增收、农产品销售近1.1亿元。
“数字基因”嫁接“传统农耕”
——新质生产力激活现代农业新动能
从土壤到云端,新质生产力正突破传统农业边界,让乡村振兴踩上“科技油门”。
“那些自动喷灌设备不光起到灌溉作用,还可以完成施肥作业。”徽州区西溪南镇坑上村以170亩茶园为试点,建设完成智慧茶园物联网系统,衔接水肥一体化灌溉,构建茶园信息一站式监测平台,实现灌溉、施肥全自动化管理,虫情监测预报;建成茶园气象站,实时感知空气温湿度、PM2.5含量和负氧离子含量,结合土壤墒情监测设施,汇总分析各项数据,为精细化调度管理、科学化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新质生产力为茶产业注入的“智慧基因”不止于此。2024年3月,安徽省首个茶叶数字化管理平台——黄山市茶产业大脑上线试运行,为产品防伪溯源、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追溯、智慧生产、可视化大数据展示提供一体化数字化管理。2024年,全市茶业综合产值达283.5亿元。
天气转暖,春茶即将开采,在歙县溪头镇小汝家庭农场茶园基地,农场负责人带着茶农们忙着开采前的准备,无人机正在对茶园施肥,原本需要数天的活,现在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不仅节省时间和成本,而且肥料喷洒更加均匀。
如今,“数字+农业”的应用在黄山大地越来越普遍。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有农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开发“种田小程序”,通过视频、无人机图像、移动终端、传感监测等感知手段,实现水稻生产全要素数字化监测管控。屯溪区知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数字化种植基础上,积极搭建产品质量追溯服务平台、农产品标准管理系统,实现全产业环节信息追溯。黄山区安徽金本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食用菊、中药材等现代化生产、种植、加工,在江西等地发展合作基地将近1000亩,通过手机APP提供远程技术服务和精准指导。歙县同乐养殖场积极探索“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精准饲喂、疫病监测和环境调控,大幅提升养殖效率……
加快先进农机的研发推广,也是黄山市让田野拥抱智慧的重要举措之一。2024年,全市新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7个、烘干中心9个、育秧中心10个。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特色作物“补短板”农机3款,并成功推广使用。全市农机装备企业达33家,2024年主营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11%。
和美乡村邂逅“阡陌乡愁”
——“千万工程”织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休宁县蓝田镇儒村村的三棵树景区内,集装箱民宿、乡野村咖、河滩露营等业态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不少市民、游客追逐的“诗与远方”。
近年来,休宁县结合村庄资源优势,突出乡村特色,扎实推进“五微”和美乡村建设,就地取材建成各类“五小园”6680余处,绿化美化面积33000平方米。先后培育和打造“梦里祖源”“天上木梨”“道齐云hua岩脚”“儒村里的魔宿乡居”“黄村进士里国际研学地”等乡村微景区32个。优化人居环境,累计建成省级中心村107个、市县中心村26个;在建省级中心村12个,在8个村开展了精品示范村创建,连续两年获得“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田里村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一域之光可见全局精彩。近年来尤其是去年来,黄山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和美乡村建设提标扩面。
打造精品示范。科学编制《黄山市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规划纲要(2023—2027年)》。与杭州市建立“和美乡村建设联盟”,持续打响“五微”品牌。2023年度23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已实施项目377个、完成投资15.8亿元;2024年度25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已实施项目334个,完成投资11.4亿元;2023年度43个省级中心村全面建成,顺利通过省级评估,建设成效持续走在全省前列;2024年新增省级中心村55个,建设进度达83%。
推动整体提升。扎实开展“万村清万塘”暨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去年以来,累计22.9万人次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村内沟塘6777个、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674吨、乱搭乱建1.25万户、废旧广告牌7967个、无功能建筑8.75万平方米。抓实农村户厕改造,坚持“首厕验收合格制”,完成户厕改造3571户,竣工比140%;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5%。休宁县“四池两地”模式推进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协同治理,入选省农村厕所革命典型范例。
当新质生产力的春风吹绿阡陌,稳产保供筑牢丰收底气,特色产业舞动增收长链,和美乡村托起幸福家园——青山为幕,沃土作笺,一幅“产业兴、粮仓稳、乡村美、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正在黄山大地悄然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