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

首页>地方频道>池州>社会

二十年坚持生态首位

  74岁的老人钱松林多次收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和媳妇的邀请,可他始终对故乡安徽池州恋恋不舍,不愿离开。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让我很幸福,也很知足。 ”他说。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九成、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森林城市……二十年坚持生态首位、科学发展的池州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并进的特色之路。

  “三五”模式让生态文明不空谈

  池州二十年来将生态立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战略,不断探索坚持,已初步走出一条发展生态经济、彰显生态文明的特色路子。

  “生态文明领先,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引领目标和检验标准。”池州市委书记陈强说。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池州将代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高水准的五大国字号品牌设立为“十二五”实现目标。同时,启动环境保护、产业振兴、城乡建设、生态文化和和谐幸福在内的“五大工程”,作为实现这一标准的路径和措施,实实在在地“按图索骥”。

  为此,池州市汇总了86个含金量高的政策和项目,截至目前,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市、十八索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等23个项目已开工,总投资数十亿元。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革政绩考核指标。池州构建了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五大体系,细化成40项指标、16项配套政策。

  “通过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一件一件实施、一年一年推进,突出操作的实效性,推进绿色发展系统化、常态化。 ”陈强说。

  优化布局搞发展让“生态生金”

  “池州成为第一个全国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绝不是孤立地搞生态建设这么简单,因为‘生态’和‘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池州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刘荣华说。

  “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为优化开发空间布局,池州市将各个区县的产业园区集中到环境承载力大的沿江区域,形成沿江工业走廊;而在生态环境好的山区腹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实施物种、湿地、森林“三大保护工程”。

  “池州总面积为8200多平方公里,我们集中沿江大约1000平方公里区域用来发展经济,同时保护其余八成区域的宜居性质。 ”陈强说。据了解,2008年以来,池州市因为污染原因共否决重大建设项目近100个。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石台县,一方面限制高强度工业,大力投入生态保护,重点发展旅游业;另一方面,池州市则通过“飞地”的方式,在沿江地区规划出一个石台工业园、一个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帮助其县域经济发展。

  这种“该开发大力开发,该保护彻底保护”的原则,不但为百姓构建了生态安全屏障,还促进了池州市整个经济发展。 201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8%,为全省之首,接待国内外游客2700万人次,旅游收入2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40%。

  全民分享生态效益促“生态乐民”

  在池州市区,有个相当于两个西湖大小的平天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环境让众多投资者都瞄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刘荣华说,如果平天湖进行开发仅土地出让金就可以收入200多亿元,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池州市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然而,在很多城市“填湖建楼”时,池州通过市人大会议决议的方式,不但把对平天湖和森林公园的保护上升为制度层面,还实行了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

  市民谢斌每天骑电动车上班必经平天湖。“湖岸各种树叶五彩斑斓,秋天还能看到各种候鸟。夜晚来这里逛逛,闻着花香,心情可好了! ”他说。

  如今,池州城区内,齐山公园、平天湖湿地公园、百荷公园等一大批绿地公园广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的城市特色。

  这个市还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乡村环境,现已评定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海内外游客纷至原生态山乡。

  仙寓山腹地,农家小院的主人沈吉明正忙着收拾客房,接待即将到来的游客。 “我这楼上楼下几间房都是参照酒店要求,标准化配置、规范化打扫,一年接待量三千人次左右,纯收入近20万元。 ”他说。(新华社记者 王正忠、蔡敏、朱青)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1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