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洲日报讯 “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是池州城市面貌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地域风情交相辉映,堪称“人类诗意栖居”的典范。
今年1月,池州喜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这张宜居城市“金名片”对于池州,意义深远。这既是对全市上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魄力与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池州打造宜居城市,未来冲击“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鼓励。
审视池州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点滴进步,幕幕变迁,我们可以清楚感觉到,“中国人居环境奖”这一含金量极高的城市“名片”,让古城宜居环境上了一个新台阶,让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完美的冲刺
池州是安徽省第2个成功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
去年4月,池州市正式启动“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工作,申报时间仅有8个月,与创建时间长达四年的黄山、五年的昆明来说,时间略显仓促,许多人感到难度很大。
“这张城市‘金名片’,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市住建委负责人介绍,申报这一奖项,必须拥有重量级的“入场券”,即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两大荣誉全部拿到。同时,这一奖项的评选标准日益苛刻,更注重考核增长和改善的程度,重在反映各地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实效,体现科学发展观。
“不建则已、建则一流”,这不仅是响亮口号,更是誓言和行动。多年来,池州朝着中国人居环境奖的目标砥砺奋进,城市建设的坐标连年刷新: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安徽省园林城市”称号和“安徽人居环境奖”城市;九华山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城区山水环境整治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清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荣获了“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块块金字招牌,一个个坚实脚印,池州离“中国人居环境奖”的目标渐行渐近。
2013年9月,正是收获的金秋。历经多年辛苦耕耘,池州终于迎来了“中国人居环境奖”专家组考核。来自国内城建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对园林、规划、居住环境、垃圾污水处理、供排水及节约用水、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在随后召开的反馈会上,专家组对池州创建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池州把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2014年1月2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名单,池州赫然在列。多年的执著和追求,一朝梦圆!
池州缘何摘牌
6大指标体系、62项考核指标、2项前提条件——“中国人居环境奖”苛刻的标准不仅涉及池州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更涵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和社区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方面面,但池州赢了。
多年来,池州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着力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区”发展,围绕打造生态宜居、人文和美的福地池州,坚持大规划、大建设、大创建,拉框架、提功能、塑特色,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实现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经济运行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融的创建之路。
为了保障成功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池州建立了高规格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生动格局;相继出台了《关于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决定》、《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实施方案》、《关于分解下达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指标任务的通知》,召开动员会、促进会、调度会,举全市之力,全民发动、全员参与,确保创建工作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扎实地推进,使池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截至目前,池州市市区住房保障率达99.2%;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达99.68%;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8.48%;市区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为0.21平方米;市区万人拥有医院床位达41.8张;市区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量34606册。现在的池州,人们的居住、出行、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医疗、教育、保障,环环相扣而又井井有条。人们随处可以看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古桥、古树、古塔,雕塑、小品、回廊,这些穿越时空的巧妙构思,体现出城市建设的匠心独运,尽显生态池州、人居福地的风采与神韵。
“池州市人居环境改善依然还在精益求精地推进之中。”市住建委总工程师刘文君告诉记者,今年,池州市将投入近8亿元资金,对城市道路的改造升级(新建)工程、城市供水、燃气工程、老旧小区雨水分流改造工程,城市排水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等共30多项工程,进行升级提升改造,以提高提升城市功能。同时继续按照“保护遗产、挖掘内涵、开发产业”的总体思路,保护好古桥、古井、古树、古民居、古村落,传承和发扬杏花村民俗文化,齐山平天湖休闲文化,南湖节庆会展文化、池州傩文化、九华大愿文化、青阳农耕文化、东至陶公文化、石台绿色养生文化等八大文化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放大人居效应
获得了这一宜居城市“金名片”,如何使这一名片的效应进一步放大呢?
2013年全市在建各类旅游项目165个,实施5亿元以上项目35个,并成功创建4A级景区3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7家、四星级以上饭店2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5亿元,分别增长30.3%、30.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池州市还成功入选了中国公民旅游国内5大新锐城市,九华山地藏王圣像景区获评国内5大新锐景区。“游客到池州,除了看风景,更要感觉人居。”市旅委负责人表示,当前应加大对池州人居环境的推介,结合招商引资等内容,把这张名片用活用好。
“绿色发展是池州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池州市为了人居环境的改善,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相容,淘汰了一批能耗高的企业,在招商引资中设置了严格的环境门槛。同时引进了一批节能环保型企业,大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同时,池州市一方面将对人居环境要求高的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一方面倾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池州市的首位产业经过“点上破题、线上延伸、面上拓展”,历经3年的发展,去年的产值已达60亿元,今年将突破百亿元。
“优越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池州市绿色发展的推进器。”有关专家认为,池州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很高,也就很自然地会吸引越来越多对人居环境要求高的企业前来投资,从一定意义上讲,池州市优越的人居环境将成为环境友好型投资的吸金石。
“池州市坚持‘两高一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入驻,将使我们的城市天空更蓝,城市的水更清,城市的山更绿,城市的居民生活更美好。”刘文君说。
回望池州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思想脉络,清晰而执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池州将向着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继续进发。
如今的池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居环境建设使这座幸福和谐的城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明天的池州,环境将更加美好、人民将更幸福,在推进“三区”发展,建设幸福池州的征程上,池州必将书写更加辉煌壮丽的篇章!(记者邓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