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要闻

深耕调研|江苏沭阳:"打工大县"蝶变"乐业沃土"

朝阳东升,桑墟镇条河村2万多亩榆叶梅繁花似海。村民任玉在种植基地挖苗装车,每天收入可观。她和丈夫从苏南返乡就业已有两年。

中午时分,高墟镇一家板材企业,老板葛志金边吃午饭边琢磨招工的事儿。他三年前回家接手父辈的板材厂后生产提档升级,去年实现开票销售1.45亿元。

华灯初上,沭阳国际图书城里,章顺波坐在镜头前直播销售少儿读物。他早在1999年就辞去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从书店打工到开店创业,事业愈发红火。

这是人民网在江苏沭阳县随意采撷的一组场景。它们不仅是当地特色产业活力迸发的缩影,也是沭阳人竞相返乡就业创业的注脚。

沭阳县人口196万多,2023年实现GDP1411.67亿元,是江苏人口第一县、苏北经济第一县,也是曾经的劳动力输出大县。从高峰期45万人外出打工,到如今返乡就业创业总人数超过28万人,这个苏北大县坚持做了什么,使得当地人纷纷从“雁南飞”转向“凤还巢”?

百业兴旺,厚植产业吸附力

沭水之阳,花木之乡。

沭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这里栽植花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沭阳花木真正作为产业发展壮大,还是1990年代才开始的事。

彼时,为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沭阳提出“花木兴县”战略,开始围绕城市绿化市场需求扩大种植规模。当地退休干部沈士举回忆,沭阳“花木经济”的起步阶段党员干部带头发挥了重要作用,群众看到前景后开始跟进,直至在全县铺开。

进入互联网时代,花木销售已从过去的“喇叭喊”,发展到世纪初的“网店卖”,再到当下的“直播带”。

触网,让沭阳花木的创业门槛变得更低。7岁那年的一场车祸,让“90后”李敏失去了左臂。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做起花木电商。2017年,李敏被选拔为新河镇双荡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花木电商由原来200户翻了一番,全村形成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网店,人人有钱赚”的创业氛围。

直播拍卖,如今是沭阳花木销售的新形态,台下每每坐满了花木主播。“5000元第3次,成交!”扎下镇艺森园盆景造型基地,拍卖师一锤定音,一盆刚上架的五叶松盆景瞬间被“秒杀”。这件盆景已生长20多年,“半路出家”的盆景师张师傅为它定型。老张在杭州干了15年数控,2021年返乡后才学了这门手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开始念家了,何况家乡发展得这么好。”他说。

数据显示,沭阳花木种植面积达60万亩,去年花木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全县有35万人耕耘在这条产业链上,花木直播销售额占到全国的1/3。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花木生产核心区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返乡创业。

就在沭阳发力花木产业的同时,另一个产业也在萌芽。

高金柱那时正值而立当打之年,果断跑起图书销售。经历类似的还有徐学刚,1995年高中毕业后到扬州打工,随后也跟风干起这门生意。

作为沭阳县最早一批从事图书中介业务的人,高金柱和徐学刚都已年过五十,各自事业成功。他们也没有料到,当年走过的路竟成了沭阳人发家致富的另一条“金光大道”。

与高金柱的综合性书店不同,章顺波走了一条细分路线——主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素质教育让课外读物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谈吐中,章顺波显示出“二代书商”的视野,线下门店销售之外,他把更多精力用在线上直播卖书上。

“我是2007年在家乡政策指导下返乡创业的,高峰期每天发货几万单,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沭阳图书协会会长张荣华介绍,目前该县图书销售额约20亿元,从事出版物经营的公司有8000多户,他们经销着全国80%出版社的图书,沭阳也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集散地之一。

除了花木和图书,木材加工也是沭阳具有较强就业吸附力的传统支柱产业。据了解,该县现有绿色家居企业1265家,年产值超460亿元,从业人员约30万人。

归雁工程,营造环境强磁场

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持续实施“归雁工程”,擦亮“乐业沭阳”招牌,沭阳找到了一条人与产业“双向奔赴”进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沭阳,一度长期设有劳务输出办公室,现在已被返乡兴业办公室替代。“在没有产业支撑的年代,沭阳人只能外出打工,赚钱回来到家乡花。”当地学者杨鹤高对沭阳人的创业史有多年研究,他认为,沭阳人外出闯荡,挣了票子,换了脑子,闯了路子,积累了发展二三产业必需的资本、技术和信息,为返乡兴业夯实了基础。

时至当下,潜在返乡人员从哪里去找,又如何做好引才对接服务?

当地发现,省会南京、苏南园区、高等院校等是沭阳县在外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为此,沭阳一方面在外地设立返乡创业联络站;一方面在本地构建起“县里有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乡镇有创业就业服务站、村里有创业就业联络点”的服务网络,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帮办服务。

在高墟镇,人民网看到的一摞小册子上记录着镇辖各村每位在外人员的情况,包括年龄、现工作(就读)地、家中情况、联系方式等。按照“全员登记、一人一表、一村一册”原则,沭阳县各乡镇都已完成这样的“外出人员信息册”编制,由专职人员定期跟进、动态更新,成为按图索骥的“数据库”。

一封主题为“花漾沭阳·创业天堂”的公开信,去年下半年在沭阳外出人员微信群、朋友圈里流传,介绍了沭阳的产业优势、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列举了项目招商重点、企业岗位需求信息等。龙年春节前,这封信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杨自和去年从济南一所高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沭阳,入职一家干花加工企业。年底,他领到1800元一次性就业补贴。《沭阳县鼓励返乡创业就业若干措施》,为他带来了这项就业福利。

这份2022年出台的文件,对包括初次就业补贴、返乡创业贷款优惠、企业吸纳就业奖励、开展职业培训补贴、返乡创业购房补贴、建设创业园区奖补等,都做出了规定。

2023年,沭阳县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约7000万元,提供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苏岗贷等金融支持7.5亿元。这一年,该县实现返乡就业创业1.75万人,其中新引进高层次人才84名,引进各类人才5565人;吸引51名“沭商”返乡创新创业,协议投资额100多亿元。

招才更要留才,政策“组合拳”同样配套齐全:打造创新创业发展载体,让意向创业者 “拎包入住”,现已建成各级各类返乡创业园30个;就业创业登记、开办企业、员工招聘等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连续3年入选“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集职业培训、技能评价、求职推荐于一体的“技能银行”正在探索中发展,用工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劳动者点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培训模式逐渐起效。

“家乡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有温度的营商环境深深吸引了我,政府的帮办服务高效热情,坚定了我回乡创业的决心。”葛志伟2004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今年是回来创业的第7个年头。如今,他创办的江苏通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已达3亿多元,用工300余人。

2020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贵州召开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现场会;一年后,国家发改委召开2021年度全国发改就业系统工作暨返乡入乡创业视频会议,沭阳县先后两次作典型交流发言。如今,创业天堂、聚才磁场和乐业沃土,已成为沭阳的地域标签。

赋能城乡,县域发展活力足

“干脆就不出去打工了,家门口工作两个人年收入也近20万,不比在外挣的少。”2022年在家过完春节,任玉夫妇决定留下。

两口子趁着工闲重新种起家里的责任田,还翻新了房屋,昔日撂荒的地里长出绿油油的麦苗,一度沉寂的小院又有了欢声笑语,他们的两个孩子也不再做留守儿童。

傍晚时分,沭阳城区标志性建筑青少年广场,男女老幼,唱唱跳跳,人头攒动。

就连镇上的人气也不逊色。“我们十里老街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饭店开张到凌晨,超市24小时营业。”桑墟镇工业办负责人樊冬生说,“县里发力的是返乡就业创业,捧红的是消费,带火的是县域经济。”

实践证明,只有产业兴旺、人口集聚,才能不断为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持续进行活力赋能。过去多年,我国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也使得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人口不足、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办、国办两年前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县城城镇化日益受到重视。据了解,沭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约70万人,是全国建成区面积最大、集中居住人口最多的县城,也是苏北地区唯一纳入Ⅱ型大城市培育的县份。

“产业兴,创业就业才能旺,城乡发展才更协调。”在沈士举看来,沭阳县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政府立足资源禀赋超前谋划,优先发展投入少、见效快、门槛低,可落地执行性强和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配套一系列鼓励政策,大大激发了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报效桑梓、创业家乡的热情,由此带来“群凤还巢”的可喜局面。

沭阳县委书记彭伟更为看重的是,当地积多年之功形成的创业文化。他认为,这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沭阳人内心普遍存在奔向富裕和幸福的渴望,不甘现状,务实进取,又吃苦耐劳,溶在血脉里的发展意愿是当前‘返乡潮’的精神文化内生动力”。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创业特色,充分发挥县城引擎作用,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努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讲好沭阳故事。”彭伟说。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说,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回乡村发展,面对这种“反向虹吸”的苗头、趋势,县域需要以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智慧和力度来承接人口转移,积极打造有助于他们实现梦想的产业环境、政务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过程中“沭阳经验”可资借鉴。(赵登岩 黄启源 俞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