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十多年来,凭借这“关键一招”,宁波直面新时代课题,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推进“六大变革”,持续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水平环境,实现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画卷,浓墨重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宁波,更可期待——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862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1.65万亿元,稳居全国第12位;宁波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营商环境连续5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
(一)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
从“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协调”,到“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十多年来,宁波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确保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
不妨从“硬核”宁波舟山港谈起。
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近日发布,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排名跃居第8位。
从第23位到第8位,9年“进阶”之路,让“一流强港”照进现实。
这背后,藏着改革二字。
改革向内,以项目为牵引,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依托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宁波舟山港集团加快整合全省岸线港域,构建起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和枢纽,嘉兴港、温州港、台州港、义乌陆港及内河港口联动发展的“一体两翼多联”新格局。
改革向外,拓展海陆联通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00多条航线连接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26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的业务辐射全国16个省的66个地级市,全国海铁联运业务量第二大港、外贸海铁联运第一大港地位稳固。
“问题导向,内外兼修”,改革瞄准的,何止港口。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融合,新技术、新应用加速迭代,宁波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加剧。
通过以企引企、以链引链、协同创新,宁波让“1+1>2”,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通过突出“绿新高、大优强”鲜明导向,整体构建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提速、未来产业赶超格局,宁波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2.4:47.2:50.4,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城市第7位。
十多年来,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宁波始终以改革破题,推动创新破难、开放破局——
高标准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改革,整体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截至目前,整治片区面积达489平方公里,新增耕地333.8公顷,累计盘活低效建设用地570.9公顷。
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首创“三色图”管理、“赛马制”等制度模式,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的策源型攻坚体系,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53项,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以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两区”提升改革为突破,宁波深入推进“三端一侧”、内外贸一体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改革,自营进出口规模跃居全国城市第5位……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满格的宁波,挺进“最优”——
从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变为企业“要什么,给什么”,宁波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等全局性改革。
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持续向优。
截至去年底,全市实有市场经营主体138.6万户,近五年年均增加近9万户;平均每8个宁波人中就有一个老板。
(二)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
回望新时代宁波全面深化改革历程,抓落实是要求、是行动,更是改革制胜之道。
先讲一个关于“平台”的故事。
在平台上,通过一张“云图”就可直观快速知晓辖区河道、消防等情况,并提供研判、预警;通过一个“AI电话”,能一键激活辖区内党员、志愿者、物业人员等应急力量;日常事务可实现区(县、市)跨部门、跨层级“一件事”一键协同处置;特殊时期可实现事件的一屏统揽、综合指挥……
以数字赋能社会治理,这是宁波基层智治的新模式。
近1.2万个网格、2万余件社会治理事件、近1000万人口数据,在市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上,每天不断运行、滚动、更新的数据,成为宁波社会治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如何创新?宁波无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针对基层整体智治的最大阻碍——“数据孤岛”问题,宁波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对接寻求解法,6个月时间,38个部门的数据壁垒被打通;面对标准不一、规范不同等问题,宁波对“社会治理”数据、接口、业务、流程等问题进行集中攻坚,46天内将123项法定基层事务集成22项……
如今做强做优的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持续迭代的“141”基层治理体系,已联通10个县级社会治理中心、156个镇乡(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2889个村(社区)和12652个网格。
当基层治理插上智治“翅膀”,许多棘手问题便迎刃而解。
从“僵尸车”、群租房、消防通道堵塞、文明养犬等22个基层治理“一件事”集成应用上线至今,事件处置率达99.98%,获得百姓点赞。
十多年间,宁波持续聚焦高效能治理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夯实基层底座,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市域治理现代化路径——
创新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民说事”、“四治”融合等基层善治实践,“一站式”预防化解涉企纠纷、医疗纠纷多元化解等12个创新做法获评浙江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宁波连续18年获评省平安市;形成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人大代表督事制、政协委员会客厅、“阿拉甬商有话讲”等具有宁波辨识度和全国全省示范性的标志成果;市区街社四级联动、属地部门融合贯通,实施社区“五定”、“双网融合”、“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等改革,基层公共服务、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公共设施水平持续提升……
大平安、大生态、大法治、大服务、大文化,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底座更实、更稳。
(三)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人民至上”。让百姓从安居到宜居,一字之变,折射的是“人民之城”建设的理念之变。
和全国不少城市一样,宁波面临着“从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的发展之困。
如何解困?宁波选择了一条新路径——城市更新。
2021年11月,宁波入选住建部首批城市更新试点,推进城市更新成为实现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大牵引工程、推动共富示范先行的重大民心工程。
锚定“全国试点”,宁波持续解锁更具活力、更幸福的城市更新密码——
把存量空间引入创新业态,“产城人”得以融合,城市内涵式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在鄞州“十方·东进社”,以前的35亩低小散老厂房已变为城市精英荟萃的轻奢美学设计产业园,园区已入驻企业139家,每年亩产值从原来的15万元增至现在的100万元;在高新区明珠社区1.3万平方米的明珠若比邻里中心内,居民能喝星巴克、吃麦当劳,能亲子阅读、绘画,能在球场挥洒汗水;春赏花、夏嬉海,秋享丰收、冬看烟火,全市共富风貌游线覆盖四季,市民一日看尽山海万象,一年尽览城乡蝶变……
今年,宁波稳步推进388个城市更新项目。更多“大城小家”的故事,在四明大地不断“上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十多年来,宁波瞄准“关键小事”,持续一体优化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实现从商埠小城到魅力之都的华丽蝶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348元,居全国城市第8位;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高质量建设美丽宁波,全域建成“无废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健全文明城市、无废城市、田园城市一体建设机制,让建筑可阅读、街区能漫步、城市有温度;聚力缩小“三大差距”,深入实施“扩中”“提低”改革,实现年总收入50万元以下及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建制村“双清零”,城乡收入比自2003年起实现“19连降”;探索形成“一老一小”全生命周期服务、“灵活就业”、“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等在全国全省推广的经验做法,擦亮“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只要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就坚决地破、坚决地改”,宁波改革价值取向始终鲜明。
统计数据显示,20年来,宁波人均预期寿命从75.84岁提高到82.4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5%提高到74%,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68张提高到7.54张,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不会停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宁波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之路”上,继续用好“关键一招”,实干先行,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