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合肥探索“稻+”绿色种养模式 绘就“一田双收”新“丰”景

金秋十月,江淮大地的田间地头满目金黄,群众在地里忙着丰收。

近年来,合肥因地制宜、探索推广“稻+”绿色种养模式 ,如今“稻虾共养”“稻鱼共生”“稻鳖共生”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合肥各地越来越常见。

这一模式不仅让稻田焕发新生机,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双赢”,使农田效益倍增,铺就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记者从合肥市农业农村局了解,截至目前,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约125万亩。

9月26日,在合肥桃林水乡黑鱼生态养殖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内,一块块绿色的浮床上种满了水稻,漂浮在水面上。

稻+虾,生态大米销路广阔

走进位于长丰县朱巷镇陈庄村稻虾养殖基地,安徽民川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梁风成正带领工人们熟练地捕捞成熟的澳洲淡水龙虾。

“这批虾是5月份投放下去的,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批发价将近70元/斤,不愁销。”梁风成告诉记者,澳洲淡水龙虾又称为淡水鳌虾,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名贵淡水经济虾种之一。与小龙虾相比,澳洲淡水龙虾个头大,体型饱满,出肉率高,肉质也更加鲜美。

刚刚捕捞上来的淡水龙虾看上去特别精神。

梁风成是土生土长的长丰人,早年曾在上海经商。2016年,梁风成回乡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做起了稻虾养殖,一开始,他养的是小龙虾,效益还不错。后来,他了解到养殖澳洲淡水龙虾的经济效益更高,于是开始在稻田里试验养殖该品种。

“在稻田里养虾很省事,虾的粪便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稻田既能为虾‘遮阴’,又能为虾提供食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梁风成说,基地的虾苗是从海南引进的,今年他在稻田里投放了70万尾澳洲淡水龙虾虾苗和75万尾罗氏沼虾虾苗,除掉人工、虾苗等成本,每亩虾稻田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不过,对于梁风成来说,养虾并不是公司的主业,大米的加工、销售才是他的重心所在。借助稻虾共生这一种养模式,水稻不打农药,加工出来的米更加绿色健康,销路也十分广阔,公司年产值近800万元。公司还建成了大米加工厂,日加工大米约80吨,带动了周边108户群众就业。

稻+鱼,净化水质助鱼塘增产

9月26日,在合肥桃林水乡黑鱼生态养殖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内,工人们正将浮床拉到岸边收割水稻。

在合肥桃林水乡黑鱼生态养殖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内,养殖大户阮守云通过“水下养鱼、水面种稻”这种新型水稻种植模式,实现了鱼塘稳产、增产。

“今年我在鱼塘上试种了7亩浮床水稻,前不久刚收割结束,粗略算了下,水稻亩产量约300公斤,总产量约2100公斤。”提起今年浮床水稻的收成,阮守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为啥不在田里种水稻,要在鱼塘种水稻?面对记者的疑问,阮守云打开了话匣子。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阮守云选择回乡创业,在三河镇搞起了黑鱼养殖。阮守云深知,好水才能养好鱼,在一次偶然间,他得知,外地有人通过在鱼塘种植浮床水稻,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于是,2019年,阮守云在自家鱼塘里开始试种浮床水稻。

“在鱼塘种水稻,关键就在于浮床,一亩浮床的造价在2万元左右,但是浮床可以重复使用。”阮守云说,由于浮床结构的特殊性,水稻生长在其中,疏松度、通气性,包括光照条件都较为适宜,而且种植密度比普通的稻田种植更高。

虽然前期投资不小,但后续取得的经济效益却十分可观。水稻根系生长于水中吸取养分,全程不施化肥农药。与此同时,水稻可以吸收鱼类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净化水质,给鱼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做到稳产、增产。

9月26日,在合肥桃林水乡黑鱼生态养殖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内,工人们正将浮床拉到岸边收割水稻。

“专家来我的鱼塘检测过水质,有‘浮床水稻’的鱼塘里的氨氮含量等指标均有所下降,比没有‘浮床水稻’的鱼塘降低20%—30%。”阮守云表示,他将种有浮床水稻的鱼塘与基地内的普通鱼塘的产量进行比较,发现种有浮床水稻的鱼塘产量明显高于普通鱼塘。以一亩鱼塘来计算,产量至少能增加3000斤。

令阮守云欣慰的是,今年夏季,合肥出现连续高温天气,浮床水稻给鱼塘里的鱼提供了良好的遮阴场所,使得自家的鱼塘免于遭受损失。“明年,我计划继续扩大浮床水稻的种植规模。”阮守云说。

稻+鳖,亩产效益过万元

10月4日,在肥西县三河镇,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公司共有720亩“稻鳖共养”养殖。

在肥西县三河镇西湖村的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基地,有一片720亩的“稻鳖共生区”。与一般的水稻田不同,“稻鳖共生区”呈“回字形”,四周沿岸则是宽约4米的大环沟。稻在水中生,鱼鳖水里游,这是基地负责人方国侠探索的稻鳖共养生态养殖模式。

“稻田里套养甲鱼,好处多着呢!”说起稻鳖共养,昔日在城市打拼的方国侠侃侃而谈。2008年,方国侠返乡创业养鱼,而后又种起了水稻。渐渐地,他发现养殖甲鱼的经济效益更高,于是,2010年,方国侠开始在稻田里养甲鱼,品种为中华鳖。经过10余年的发展,方国侠成为全市数一数二的甲鱼养殖大户。

10月4日,在肥西县三河镇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公司,中华鳖一般需养4年,重量在二斤半以上可以售卖。

“一亩稻田可以养200只甲鱼,目前基地内甲鱼的存塘量为30万只,能够做到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市场。”方国侠告诉记者,在“稻鳖共养”模式中,稻田养鳖,鳖粪肥田,甲鱼在稻田中爬行能够疏松农田土壤,干扰害虫的繁殖,同时它的代谢物可为水稻生长提供养料,能提高水稻的品质,由于不打农药,少施化肥,生态效益显著。

方国侠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甲鱼一般养3到5年可以出售,体重在2斤半以上。由于采用生态养殖模式,自家的甲鱼身价比普通甲鱼更高,批发价可以达到80元/斤,主要销往合肥以及南京、苏州、杭州、上海、广西、广州等地。“今年我种的是再生稻,两季水稻总产量近1000公斤,加上卖甲鱼的收入,一亩田的收益可以过万元。”方国侠说。

如今,在方国侠的带动下,当地不少农户都开始在稻田里养起了甲鱼,此外,还有江西、湖北、江苏、宁夏等地的农户前往方国侠的基地“取经”。“一开始我在稻鳖养殖上也走了不少弯路,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帮助到他们,也希望这种稻鳖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可以推广开来。”方国侠说。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卫晓敏 高勇 杨锋/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6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