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着的心还放不下,期末成绩单还没拿到呢!”
这几天,中小学生家长一边陪孩子放松,一边翘首以待学期末总评。记者了解到,今年杭州有城区尝试在等级评价中取消“良好”,只留下“优秀、合格、尚需努力”三个等级。
为什么要取消“良好”?优秀率是否会大幅上升?等第变化了,评价学生的“尺子”是否也会随之变化?对家长们来说,又该如何看明白这件事?
评价等级从4个减少到3个 “良好”在成绩报告单中消失
“根据区里最新安排,今年1到6年级所有学生、所有学科评定都只采用三个等级,分别是优秀、合格、尚需努力。”西湖区一所小学班主任在查看学科评价指导意见时有了新发现。
一些有敏感性的班主任,早在2023年12月市教育局印发的《杭州市教育局进一步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中就察觉到了等级评定的变化。方案中提到,学业水平评价可分A、B、C、D(优秀、良好、合格、尚需努力)四个等级,过程表现、成果作品等其他评价指标可分A、B、C(优秀、合格、尚需努力)三个等级。
记者注意到,前段时间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杭州市西湖区在列。从本学期期末开始,西湖区将全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定划为三个等级。
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全面取消“良好”等级,也是纳入实验区后全区推行的评价改革尝试。“目的是淡化对身心还处在持续成长中的儿童的横向比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卷’和过早标签化,为孩子的未来留足发展空间和可能。”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相关负责人补充说,全区对学校的考核也逐步转向合格率考核,关注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关注更多学生是否达到合格。
这个等级评定变化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关注。一位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表示,取消传统的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评价,本质是淡化学校之间和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等级是学业评价改革的重点,也是破除唯分数的重要改革标识。
记者联系了负责中小学生评价改革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教研员马海燕。她表示,杭州推行等级评价制度已经多年,西湖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教育实际进一步实现了完善突破,“省里对评价等级的要求是3至5个,但5级很少用,一般都是4级。此次西湖区明确3个等级,对等级进行重新界定,符合当下课改方向,意义很大。”
只要达标就能获评相应等级 不再横向比较定义“优秀”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校长认为,评价改革是社会普遍关注甚至略显敏感的事,但目前也是必须做的一件事。在“双减”背景下,教育环境发生变化,教育生态也越来越好,取消“良好”减少等级,让更多之前没获得“优秀”的学生得到了更大鼓励和成长空间,更能全方位地认识自己,也给更多家庭减轻了孩子成长焦虑,让家长们不会只盯成绩。
此次“良好”等级被取消后,有人猜测:优秀率会大幅提升。西湖区一所小学就目前本学期的统计显示:一二年级优秀率为95%,三年级优秀率为85%,优秀率与往年比确实提高了。对此,一所小学校长说:“一次考试的结果、等第影响因素有很多,既与学生学习掌握水平有关,也与试卷难易度有关,以前卷子难,分数就低。卷子简单,分数就高了。期末考试评价,给学校能否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测评试卷带来了很大挑战。”
根据西湖区最新的等级评定指导意见,强调小学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教育,强调全面合格,鼓励特长优秀。这样的理念改变了原来要求学生“全面优秀”的思维,进一步尊重人的主体独立性。“小学阶段评价的意义更多在于鼓励和激励学生,我们发现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家长愿意看到的结果。”西湖区一所小学校长告诉记者,把等级划分减少,更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需要。
与此同时,“优秀”与“合格”的定义也正在发生变化。西湖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介绍,依照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优秀”是较好地掌握了课标,“合格”是达到课标要求的水平。新课标当中对各年级段的学科素养都有清晰指向,如一张桌子最多可以围坐6人,15人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小学二年级学生面对这个数学问题时,没有想到可以用操作或画画方式来解决问题,说明他不具备数学符号意识素养;如果学生采用实际操作或用方形和圆形纸片来操作的,说明他初步具备数学符号意识素养;如果能用画图形式解决问题,那么他基本具备数学符号意识素养。
所以,只要达到课标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一个班的优秀率可能会在60%,也可能是70%。实际上,这在西湖区早有先例,如区内的“五好学生”评选,有学校每个学期获评学生多达一两百人,有的班甚至占比90%,“优秀标准变成了一个绝对评价,达到标准的学生都可以获得认可”。
也有校长指出,“评价主动权还给学校后,学生的评价会更全面、更个性化,所以校与校之间的标准由于学校特色不同也有差异。”其中的关键是引导家长淡化分数,小学阶段的评价基本没有选拔功能,更多是诊断和激励,等级简化后,诊断和激励工作需要家校携手做得更细。
好玩的无纸化测评“不简单” 学生表现直接记入期末评价
弱化了等级,并不是弱化了评价。这是很多被采访学校普遍想要表达的一点。今年,杭州不少中小学已经把无纸化测评与期末评价真正挂起钩来,从而转向了更多元考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期末无纸化测评中,西湖区翠苑一小二年级班主任王老师还扮演着一个观察员角色——记录学生在测评中的文明守纪情况。当天,测评主题是迎新年集齐“五福”,每个班的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有序参与活动。在热热闹闹中,常有学生在互动时过于“激动”,因提醒多次不见效,班上有四五个学生的游园卡上“文明守纪”一项未能打上满星。这些学生的期末综合素质报告单上“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实践能力”一栏评价,就因此受到影响。
去年期末因师生学做腌肉而受关注的拱墅区永正实验学校,这学期又因腌制酱鸭火了一把。在开始腌制前,学生们须一一通过与学科素养相关的闯关测试。
语文老师让学生利用部首查字法查一查不认识的字,并读通顺酱鸭制作的步骤。2分钟内查完6个字即可获得优秀。记者现场看到,测试中不乏“箅”这样的生僻字。此外,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还有抽背课文、修改留言条等环节。
数学题目更有趣,“选择合适工具测一测鸭子的长度”,能正确快速回答的学生则是“优秀”,表达不流利的学生只能得“良好”。一位数学老师边记边说:“这很考验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比传统纸笔测试要灵活得多。”
“小鸭子长大需要什么条件?”“用科学词汇描述酱油的特点。”“酱鸭模型需要放在展台上展示,你能用这张纸将模型支撑起来吗?”学校科学老师在测评现场提问。答对1题得1颗星,3题全部答对才能拿到“优秀”。
这场无纸化测评下来,学生整体优秀率为95%。这个成绩也被直接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单“期末表现”一栏中。
在结束无纸化测评后,江南实验教育集团北塘河小学的学生们扛着新鲜的萝卜、甘蔗,开心地奔向在放学点等候的父母。学校的测评主题是“建设北塘河 致敬挖河人”,依照语数英科体美劳等学科课程标准创设和挖河、护河相关的情境,通过观察学生在运动、诵读、唱歌、计算等活动中的表现,检测学生在本学期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北塘河小学戚丹丹老师告诉记者:“测评过程中,老师仔细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习惯,并记录在期末评价里。”
淡化分数、等级是大势所趋
家长怎样看懂这份评价单
取消“良好”、弱化等级,让不少杭州家长叫好。一位小学三年级家长说:“真希望我们区也这么做,孩子到了高段不需要为了几分或跟同学竞争铆足了劲。”也有初中生家长感慨:一路走过来发现,小学段成绩没那么重要,“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这些分数之外的因素是初中生、高中生拉开差距的真正原因。”
记者发现,目前杭州中小学的成绩单越来越厚,也越来越有看点。如行知小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手册有20多页,除了学科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外,还有展现学生体育、艺术等的照片、文字等记录。一本册子贯穿学生六年,许多家长会将它珍藏。
再如上城区的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近年来在学生评价中加入了“进步情况”描述。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主任缪华良介绍,今年报告单还增加了两个述评板块:一个是学生自述,一个是教师述评。学生自述要求结合关键事说说自己的品德表现。比如有学生写的是自己坐地铁时,尽可能给身边人让座,有一次还得到了陌生奶奶的夸奖。还有四年级学生写自己通过努力加入校篮球队,被大家称为“篮球小子”。教师述评板块,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写。“之前有位体育老师深受学生喜欢,被153个学生邀请写述评,数量大大超过其他老师。没被学生邀请到的老师,可能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了。”缪华良说。
那么,对家长来说,这份没有了直观分数、没有了“良好”等第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究竟如何看懂?记者将专家们的建议进行了梳理:
首先,请家长保持理性,了解报告单背后的价值取向,认清评价单是对学生过去一学期的总结和反思,比如可以看看孩子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收获、进步。
其次,发挥好评价单的作用,及时调整孩子的状态,结合孩子的个性做好未来规划,给孩子更多的信心和期待。比如,拿到“尚需努力”的评价时,可以翻开孩子这方面的记录,找到孩子的下一个努力点,也可以求助老师一起帮孩子找到适合他的学习路径;拿到“优秀”时,家长也要陪孩子梳理做得好的地方,继续保持。
一位教育业内人士表示,淡化分数、等级等可量化元素的成绩报告是一种趋势,未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单,会更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精准诊断,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同时,这也让学校建立起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让学校回归健康有序的办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