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聚焦政务无人机航空资源分散、应用场景单一、数据共享服务难等共性问题,创新打造多网融合、上下贯通的政务无人机智管平台,实现政务无人机资源统一归集、专管共享,构建集“治安管理、协同治理、政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务无人机多跨应用新生态,入选省第二批营商环境“微改革”项目名单。目前,海宁市已建成5个全频段基站,布建自动机巢55个,累计起飞无人机5000余架次,飞行时长3080小时,执行任务410次,任务满意率100%,任务效率提升50%。
一、专办统筹一体建设,打造集约管理新模式
一是重构管理体制。成立全省首个政务微航空领导小组,实体化运作政务微航空办公室,建立标准化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一体化统筹推进海宁市政务微航空体系建设、应用、管理和服务,形成“统一专网、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建库”的“五统一”建设标准,一体构建集成设施、平台、队伍、服务4个建设基础,警务、政务、民务、教务4个发展方向,N个场景应用的“4+4+N”政务航空体系。
二是集中规划建设。出台《政务微航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多跨建立政务微航空“边界问题、难点问题、资质问题”双向沟通机制,破除法务、技术、行业壁垒。梳理整合各部门、行业需求,首批形成政务微航空建设、操作、培训、数据接入等行业规范和应用标准共8大类10项,减少重复建设项目20个,节约财政资金1000万元。
三是巧引市场模式。创新“政府搭台、企业主建、集成应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成立浙江潮鹰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市场手段,专责项目建设运维,统一对外服务。打造无人机培训基地,采用“合理引进+转编新招”方式,组建专业飞行团队,首批完成14名AOPA执证飞行员集训及磨合运行,拓展政企、企企、校企等领域合作项目30余个。
二、产研融合增量开发,实现数智服务新突破
一是建设综合应用。研发“政务无人机智管平台”,对接公安图像网、车辆管控平台、综治信息平台等8个数源系统,贯通10类数据资源,集成政务微航空器管理、数据采集应用、智能分析研判和动态实时监控等功能,创新车流、人流、体态等15个AI算法,完成从任务发起到结果反馈的全流程业务闭环。
二是坚持共用共享。构建多元化资源模型库,建成“交通事故云快处”“复杂水域搜救”“环境检测”等25个高频应用场景,并拓展在环境监测、智慧农业、国土规划、违建查处等相关领域多元应用。已建成5大类38小类100个多跨场景,生成海宁全域正射影像100余平方公里,科学辅助决策研判。如依托半导体产业园、经编园等重点区域三维建模,推出企业选址、招商、规划等功能,累计服务37次,节约企业成本1300余万元。
三是加快产研融合。联合省无人机产业技术联盟,共同组建政警企研发团队,常态运行、增量开发政务微航空智慧管理平台的子模块、子场景。深化与浙江大学无人机重点实验室战略合作,联合编印全省首部无人机侦测防御反制教材,自行研发系统软件,正申报软件著作权专利。
三、专业赋能社会治理,营造护企安嘉新环境
一是护航亚运安保。研发运行“民用微航空器管理”“无人机侦测反制”等针对性功能模块,应用于民用无人机源头管理和“黑飞”无人机“三位一体”侦测,实现全低慢小微航空器链条闭环管理。累计侦测反制“黑飞”无人机61架,查获“黑飞”飞手23名,协助打处58人。杭州亚运会期间,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区参与对“低慢小”航空器及空飘物临时管控工作。
二是服务夜间经济。针对热门街区、夜宵地摊等夜经济活跃的区域,创新“政务无人机+潮城巡警”“政务无人机+流动服务车”等协同联勤模式,开辟无人机巡航专线,开展定时宣教、空中警戒等工作,实现政务无人机指挥中心实时调度、移动指挥车现场基础保障、超视距无人机高空巡查的“多合一”服务。截至目前,已开辟巡航专线5条,驻点时段区域纠纷、打架斗殴类警情同比下降50%,预警抓获逃犯5人。
三是助力智慧交通。利用无人机“一机多任务”“超视距飞行”“挂载选配灵活”等特点,开发专用喊话挂载、夜间人车流识别、动态抓拍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领域。如在交通出行早晚高峰时段和事故高发路段,通过“政务无人机”严管巡航,动态预警监测流量异常、事故拥堵、交通设施损坏等突发情况,以便及时制定排堵保畅措施。今年以来,试点区块“两高”路段过车率同比提升30%,交通警情处警速度提升20.5%,二次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