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开到第十家,上海本土书店品牌底气何来

  原标题:朵云书院亮相复旦管院,流量时代实体书店创新运营模式

  开到第十家,上海本土书店品牌底气何来

  “朵云”飘到复旦管院政立院区金色穹顶下——世纪朵云旗下上海第8家、全国第10家书店昨天正式对外营业,百年学府复旦大学迎来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都说开实体书店不易,上海本土书店品牌靠什么接连“上新”?

  “网红是流量入口,长红靠内容沉淀。朵云书院的底气,印证了实体书店的另一种可能:它不仅是商业空间,更是城市的文化路由器,与高校、社区、商圈等多重业态场景共生共赢。”上海世纪朵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凌云告诉记者,无论是此前滴水湖店探索“图书馆+书店”双重属性,还是首次与高校深度合作,都通过选址地标物业营造话题、探索多业态融合,希望打造兼容并包的多元空间和商业综合体。当书店成为连接学术、社区、商业与个体记忆的节点,便能超越“生存焦虑”,在时代浪潮中扎根生长。

  打破刻板陈列,知识流动有N种可能

  从“颜值吸引”到“内容留存”,朵云书院在建筑设计、专区陈列上的巧思,往往打破“书店=书架”的刻板印象,让知识流动有了N种可能。

  推开复旦管院店玻璃门,扑面而来的不是传统书店的规整分区,而是流动的平面。书店空间以舒展姿态铺陈,白色立柱如枝干向上生长,钛合金打造的“霞光顶”宛若树冠般倾泻而下,以大树意象呼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哲思,让知识如光合作用般自然生长,文化根系便悄然蔓延。

  光影交错的穹顶之下,不仅是师生的精神自留地,更成为社区“知识共享充电站”。于高校,它是“三区联动”鲜活样本,让学术资源成为社区发展的“文化酵母”;于城市,它证明实体书店既是自习室、剧场、文创实验室,更是市民与大学的情感联结器。店内图书共计4000余种15000余册,结合高校特色策划“复旦管院推荐”“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技前沿”主题。第一期为“院长推荐”,管院院长陆雄文推荐《彼得·德鲁克全集》《创新的起源》《中国哲学史》等著作上架。

  同样,位于上海中心的“最高书店”朵云书院·旗舰店,一排排“有态度的书架”,让图书推荐更具趣味。书迷们惊喜发现,比起市面上层出不穷的同质化畅销书单,“云上书榜”从浩瀚书海中遴选“有意思的专业书”“有故事的宝藏书”。再到朵云书院·戏剧店“戏剧人书单”、朵云书院·广富林店“海上大家”,无不通过个性化推荐与读者进行阅读交流。

  增强受众黏性,探索“双卡双待”模式

  “无论推出何种惠民服务,就是考虑到书店作为文化空间,是能让人们停留下来的地方。只要用户愿意把时间放在书店空间里,或者世纪朵云有能力让用户停留,那就有商业机会。”凌云形容这种商业逻辑为“拿空间换时间”,进一步延长读者驻足的时长。

  无论是思南书局依托冯玉祥故居打造海派书店,广富林店依托徽派建筑呈现古典美学,还是诗歌店、戏剧店主打垂直细分领域,世纪朵云旗下书店在选址、设计、选品上都与主题高度相关,力争图书发行商、文化服务商、空间运营商“三位一体”。比如,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与李新炎图书馆无缝衔接,借阅功能将逐步在店内开放。图书馆是思想的圣殿,书店是灵感的集市,两者融合的“双卡双待”模式,让阅读从单向输入变为多维互动。

  类似的运营创新在朵云书院·滴水湖店也有迹可循,可借可买的文化混合体,有效增强了受众黏性。读者可以在书店自助办证机办理阅读卡,或搜索微信公 众号办理电子阅读卡,通过不同价格档位的借阅卡,享受相应的阅读服务。“图书+文创+服务”的混合业态,降低了实体书店对单一收入的依赖,也与城市文化、社区需求深度绑定,成为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成流量入口,将空间转化为文化策源地

  相较网上平台下单购书快递到货,实体书店除了图书零售还能提供哪些体验新增量?在学者马凌看来,实体书店需超越“卖场”定位,通过空间叙事构建情感联结,而这正是网络电商难以替代的。

  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策划了斜杠研究所、小小店长一日营等项目,系列开业季活动待解锁。从广富林店、枫泾店与上海旅游景区彼此导流赋能,助力文旅商体展融合,到旗舰店、戏剧店将古典乐鉴赏、爵士乐普及、戏曲艺术引入实体书店,都折射了书店品牌生命力的“形神兼备”——空间设计是外壳,文化运营是灵魂。由此,书店自成“流量入口”,空间盘活后转化为文化热点策源地,引发更多读者与作家学者的面对面交流思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6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