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放大优势抢机遇 与宁共振同城化
——《南京日报》资深媒体人张小川谈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
编者按:正值滁州市“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大讨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市委宣传部日前组织媒体采访团赴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和媒体座谈对话,围绕从“南京角度看滁州对接大江北的优势和机遇”和“宁滁合作南京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他们对滁州在对接大江北过程中的建议和意见进行采访。本报即日起推出“宁眼看滁”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作为全国第十三个、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不断释放出的光和热,波及左右。而一衣带水的滁州,天长、来安、南谯、全椒更是近水楼台,切实感受到袭人的发展气息,尝到区域协作的甜头。
千帆竞过,百舸争流。接壤江北新区100多公里的滁州,迎来纵深前进的空前利好。尤其是,10月下旬在滁州市范围广泛开展的“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大讨论活动,把抢抓、对接、融入、发展系列关键词串成凝心聚力、拉升标杆、奋起直追的冲锋号角,吹响在只争朝夕、志在崛起的皖东大地。
滁州紧跟南京同城化、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在六朝古都南京引发共鸣,各界广为热议。
置身新闻30余年的资深媒体人、《南京日报》发行部主任张小川,对滁州、对江北、对南京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和深思熟虑的观察。11月13日下午,面对滁州媒体采访团,张小川敞开心扉。
“过去,由于行政藩篱的阻隔,对近在咫尺的滁州了解不多。等到我了解越来越多,脑子里就逐渐有了‘大滁州’感觉。如果说,当年的‘小岗村’大包干是被‘穷则思变’逼出来的。那么,今天有着开放胸怀的滁州,已经把敢为人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内化为一种城市的内在品质和性格。”张小川开门见山。
就眼前对接江北新区而言,早有所思的张小川“提纲挈领”:“滁州今天的求变,就体现在如何放大自己的优势,紧抓机遇,以开阔的视野、开拓的思维、开放的胸襟、开明的格局,加快推进与南京同城化进程,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唱响滁州开放发展主旋律,书写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滁州辉煌篇章。”
“打开地图,感觉江北新区‘为滁州而设’。从东北方向开始,江北新区被滁州的天长、来安、南谯、全椒,以及马鞍山的含山、和县,呈C形牢牢包裹。”谈及滁州对接大江北的优势和机遇,张小川更为头头是道——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地理形态优势(环境承载优势)、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和产业错位优势。
要知道,江北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开放合作示范新区;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发展支点;南京都市圈和苏南地区的新增长极;南京市相对独立、产城融合、辐射周边、生态宜居的城市副中心。职能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产业基地,南京都市圈的北部服务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京市生态宜居、相对独立的城市副中心。显而易见,这其实恰恰为滁州加快对接提供了机遇。“‘新区’效应已经抢先释放,滁州就成了最可靠的也是最广阔的腹地。”张小川直言不讳。
有了优势,有了机遇,关键还要有指南,有行动。操着一口浓郁南京话的张小川,为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指点迷津”——交通先行:宁滁城际铁路、滁天高速,G104汊河大桥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有了便捷的交通,就有了畅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瞄准产业协作,加大承接力度,甘当江北产业配角:立足实体经济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引导不符合江北新区定位的存量产业向滁州转移,发展智能装备、机械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要等高对接。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做大做强美丽乡村旅游,串点成线,做好深度游;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农业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