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要闻

滁州:蘸绿为墨点石成荫 擘画秀美生态画卷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这番叮嘱,是对江淮大地绿色发展寄予的殷切期望,更是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战略擘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滁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将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推动,凝心聚力书写绿色发展皖东新篇章。

  头顶蓝天更多了

  “头顶的蓝天更多了,河湖水体更清了,身边的大地更绿了。”滁城市民甘先生在微信朋友圈的一番感触,引起很多同事和朋友的强烈共鸣。为了山清水秀、鸟鸣鱼戏、天蓝地净,我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长久地守护好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2020年以来,我市围绕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等“四大结构调整”,聚焦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措施”,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我市通过“秋冬会战保健康”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将建成区划分为6个网格片区,依托滁城334个微型空气监测站点,开展“区域包保+点位包保+人员包保”攻坚。启动“战臭氧保优良”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扬尘、餐饮油烟、散乱污整治等八大专项行动,持续保持大气污染防治高压态势。

  在强化科技治污方面,我市科学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开展污染源清单调查、PM2.5和臭氧污染来源解析、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编制工作,理清污染成因,形成污染动态溯源基础能力和精准减排能力。

  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我市建设10套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并联网,启动滁城5套黑烟车抓拍系统建设并联网。推动“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建设。积极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

  2020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8.8ug/m^3,较2015年同期下降34.5%,改善幅度全省第6,PM10平均浓度为60.9ug/m^3,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81.1%。2021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32.9ug/m^3,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5%。

  河湖水体更清了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作为滁州另外一张亮丽名片,西涧湖的清幽美景闻名遐迩。如今的西涧湖,还是保障滁城30万市民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水源地。为确保饮用水安全,2021年以来,我市完成水源地核心保护区域内1976户房屋征收,并于今年3月底完成房屋拆除。去年以来,城西水库水质稳定达标,今年上半年,水质已实现优于国考断面III考核标准。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与每个人的健康直接相关。记者了解到,我市目前共有16处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已划分保护区并明确水域、陆域保护区范围。2020年,完成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

  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达到卫生标准的水,我市通过深入开展环保“绿剑行动”、重点行业企业及化学品排查、尾矿库专项整治、“强监管,保人饮”等一系列专项环保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一切威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

  2020年,在省专项行动和“回头看”问题核查基础上,同步开展“强监管、保人饮”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汛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查行动,确保饮用水问题得到全面排查整改。2021年,开展市级城西、沙河集水库环境问题专项整治。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我市切实强化源头污染防控。“治城先治水,首要是活水。”在来安县,当地推动建设滁河流域新来河生态廊道绿色工程、内城河水系“水活明净”工程、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用于维持河道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河流自净能力,提高水体流动性及复氧能力,并保证河道的景观效果。

  我市仔细排查整治入河排口,开展“坚守断面保碧水”攻坚行动。黑臭水体整治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一,2021年底,县城以上的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整改。提升污水处置能力,全市1254家规模养殖场配套畜禽废弃物处理设施均投入使用,2021以来全市共完成污水管网改造75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改造40.25公里,完成率达101%、100%。

  2020年,全市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2021年,全市19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2020年和2021年度,我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水质、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类要求,水质达标率100%。

  脚下大地更绿了

  眼下,南谯区乌衣镇八湾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一些天鹅、白鹭、野鸭等陆续抵达。鸟儿们时而凌空飞舞,时而潜水觅食,尽情享受着惬意的旅途。前不久,明光市花园湖千亩野生荷花竞相绽放,连片的莲叶荷花盛开于碧波之上,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秀丽景致。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仅2021年,我市深挖“四旁”空间,完成营造林56.9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11万亩,封山育林7.22万亩、退化林修复5.11万亩、森林抚育37.47万亩。

  2021年,我市还创建省级森林城镇5个、省级森林村庄69个。全市累计参加“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人数254万,尽责率达88.03%。推进“林长制国元护林保”古树名木保险,为全市276株古树名木提供了1000万元的风险保障。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或淳朴乡村,或醉人山水,或阡陌交通,或蜿蜒河流,像这样的别致美景,在皖东大地不胜枚举。无论鸟语花香琅琊山山水美景,还是百鸟天堂池杉湖湿地公园,或者素有华东西双版纳美誉的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幅幅美仑美奂的生态画卷,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打卡”游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上半年,我市坚持“科学、生态、节俭”绿化总方针,开展“科学绿化推进年”活动,大力实施长江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积极引导城乡绿化融合发展。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28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12.6%;完成森林抚育14.22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5.5%。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市加快推进“一村万树”工作试点,结合国储林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国储林、碳汇林建设。今年以来,培育高效碳汇林10.07万亩,占任务数100%。积极推进3个省级森林城镇和40个省级森林村庄创建工作,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70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