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蜿蜒盘旋的道路,穿梭过郁郁葱葱的森林,择一乡间民宿小憩,体味厚重的历史人文,品尝鲜香的特色美食……在江淮风水岭风景道上,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在一步一景中,完成对“诗与远方”的想象。
如今,这条将35个乡镇119个行政村串珠成链,把山水人文美食深度融合的“流动风景线”和“旅游富民线”,写下了滁州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文旅大融合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一岭分江淮 一道看滁州”的自驾旅游品牌深入人心,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名片。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21年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名单,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滁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安徽自驾游大会成功入选。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文化强”“旅游强”“新闻出版强”“广播影视强”为目标,统筹发挥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资源优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市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创全市文旅工作新局面。
文化惠民 传承非遗
——截至目前,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现有国家级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6个,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发掘不断加强,文化遗产利用发展持续增效。
“之前怎么也没想到,我们农民也能有自己的影院,环境还这么好,有空调,座位也很舒服,不花钱就能在自己家门口看电影!”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村民王帮龙的脸上掩不住地喜悦。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商业+公益”放映模式,在全国旅游重点村施集镇井楠村投资400多万元试点建设乡村影院,让农村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的实惠。
这是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缩影。目前,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四个十工程”试点建设,建成全省首个“公益+商业”模式乡村影院;共有国家一级图书馆5家、一级文化馆7家,总数居全省第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获评国家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市图书馆成为全国首个实施外包服务地级市图书馆,并获评安徽省十大最美图书馆;直播卫星户户通14.3万户,建成农村应急广播17481套,总数居全省首位;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公益电影覆盖率100%,累计开展“送戏进村”达1万场、放映公益电影12.5万场、阅读活动4.5万场;举办“出彩滁州人”演出季活动6届12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450多万人次,该项活动已经成为全市人气最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辐射范围最广的一个大型文化品牌。
在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我市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挖掘力度,持续推进文化遗产利用发展,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据市文旅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项、省级29项、市级59项。滁州市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遵阳街、北大街、金刚巷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入选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系全省首批和唯一。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目前登记可移动文物11699件(套),现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6个、省级文保单位35个、市级文保单位34个、博物馆8个。
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超1.2亿人次,旅游收入超1050亿元,文旅融合优势叠加,产业发展充满活力动力。
琅琊山、皇甫山、大柳草场等旅游景点风景尤美,醉翁文化、大明文化、儒林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深厚,雷官板鸭、定远梅鱼、管坝牛肉等特色美食鲜香爽口……滁州山水相依、人杰地灵,蕴育了丰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如何最大化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以市、县两级文化和旅游机构融合为契机,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思路,围绕机制创新、产业融合、产品供给等,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全方位、多维度融合发展,新的旅游产业格局和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超1.2亿人次,旅游收入超1050亿元,较“十二五”分别增长111%、141%。
“以前只对琅琊山、皇甫山等一些大的景点比较熟悉,但现在十里长杉、井楠民宿、大墅龙山天造博物馆等众多网红景点颇有名气,我和朋友经常趁着周末一起自驾打卡,又能欣赏美景,还能感受文化魅力,非常喜欢!”在南京工作的滁州市民曾女士感叹,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天翻地覆,文旅产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得益于全力打造“1号工程”,2021年8月底,全长420公里的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主廊道建成贯通,沿线各类配套服务设施200多个(处)。2021年9月成功承办安徽第八届自驾游大会,围绕风景道推出的多条自驾游线路深受好评。这条串联20个旅游景区和35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沿线分布87个露营、民宿、网红打卡、美食体验等文旅新业态的首批省级旅游风景道,让包括曾女士在内的众多本地及长三角地区游客,可以就近享有优质的乡村旅游产品,感受慢生活的怡然自得。
和经济发展一样,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大发展,也离不开项目的支撑。正是有了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古城、明湖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的建设运营,才有了如今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坚持项目引领,实施旅游业“五个一批”建设工程,25个项目入选全省首批“512”重点项目库,数量居全省前列。
“我们的文旅业态不断丰富完善,做好配套的公共服务,推进品质的全面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要吸引游客,更要留住游客,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还想带着亲朋好友一起来!”市文旅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各类旅游导向标牌2000多块,新建改建标准化旅游厕所220座,全面上线运行滁州智慧文旅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出“一码游滁州”移动客户端等,旅游通达性、便捷性显著增强。此外,编制实施滁州市文旅品牌创建三年行动,全面提升文旅产品供给水平。截至2022年7月,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43个,其中4A级景区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特色旅游镇村20个;创建4个省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园区(基地);培育特色旅游商品88种。南谯、全椒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南谯区获评首批“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以旅为媒 以文为介
——“十三五”以来,30余种文旅产品获得国家行业大奖,举办2000多场次文旅宣传推广活动,文旅活动精彩纷呈,文旅推介能力全面提升。
正月初九去琅琊山赶一场庙会,正月十六去全椒走一趟太平,桃花盛开的季节来一场美丽的相遇……多年来,我市打造了一批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文旅活动,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滁州的优质文旅资源更好地走出去,“十三五”以来,我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对外交流活动,仅面向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及高铁沿线客源城市举办的推介会等专题活动就达50余场,180余家文旅企业、220种文旅产品走进国内国际大型展会、商贸等文旅交流推介活动,30余种文旅产品获得国家行业大奖。此外,举办了20多类2000多场次特色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并先后开通滁州文旅抖音、微博、微信、头条号,将FM105.4“滁州交通音乐广播”频率正式升级为“滁州旅游交通广播”以靶向定位600万长三角自驾人群,出版发行《品游滁州》及《好味滁州》,制作完成滁州文旅宣传片《滁非绝色》《滁非有你》,举办“寻找滁州文旅之‘醉’”短视频大赛话题“滁非你来拍”等。
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滁州文旅市场活力四射,供需两旺。尽管遇上疫情冲击,全市文旅人依旧韧劲十足,交出了诚意十足、效果显著的答卷:全市110余家文旅企业、200余种产品入驻“一码游滁州”城市旅游旗舰店和“滁州文旅惠民惠企云端购”网络推广平台,销售总额超3200万元,有力带动疫情影响下文旅行业企业复苏回暖。滁州文旅“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展模式获选国家文旅部纾困惠企推动复工复产典型经验做法表彰。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到2025年,力争全市旅游接待总量、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分别达到20%,努力把文化和旅游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公共服务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支柱产业,将滁州建设成为全省文旅重点市、长三角区域知名的休闲城市和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