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要闻

广聚英才兴滁州

  从“开门红”迈向“季季红”到冲刺“满堂红”,今年以来,滁州市经济运行排名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营商环境排名连续两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以“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分答卷。

  人才聚,事业兴。

  徐徐展开新时代滁州经济社会发展壮美画卷的背后,呈现出的是精彩纷呈的人才工作图景——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2个,18家团队获批省级团队扶持资金立项,6个团队项目获省兑现业绩奖励2800万元,4家团队企业进入辅导上市期;院士工作站总量达到12家,居全省第3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家,居全省第3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7家……

  在今年全省市委书记抓人才述职评议会上,我市多次被点名表扬,人才工作考核居全省前列。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人才吸引力和集聚力持续走高,引得进、留得住的好态势不断巩固,滁州,渐趋成为长三角“青年向往最美城”,也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在皖东大地竞相奔腾。

  打造“强磁场”

  “你们都是高层次人才,为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是我们的宝贵财富!”9月22日上午,在滁州高层次人才早餐会上,市委书记许继伟这样说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滁州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大抓人才工作意识,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

  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扛起第一责任,调整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任组长,连续两年亲自谋划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市委今年新春第一会聚焦“双招双引”,强势宣示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在社会各界形成强大感召力。

  从如何打造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到希望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工作方面采取哪些举措、出台什么政策,以及人才购房安居、教育医疗、金融助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好政策、新政策如何落实到位并真正发挥作用等,3月3日,在市人大常委会推进“招才引智”工作座谈会上,与会市人大代表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市政协围绕人才工作多次开展调研,政协委员撰写报告积极咨政建言。

  10月19日,全市人才工作座谈会暨重点任务调度会在滁召开,围绕全省人才工作以及市招才引智“质量突破年”活动部署,盘点今年以来人才工作、查找存在问题、部署重点任务。与会人员的共识之一在于,要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切实增强“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永葆“把握机遇、勇争一流”的责任感,紧紧依托我市产业项目、平台载体、良好环境等比较优势广泛集聚各类人才,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把人才作为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全力实施“智汇滁州”人才四大工程,推深做实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创新团队落地落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滁州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希望大家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和牵线搭桥作用,不断创造崭新业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选择滁州、扎根滁州,在滁州施展才华,与滁州共创美好未来。”在滁州高层次人才早餐会上,市委书记许继伟借机向八方英才发出了这样的“邀约”。

  棋局布定,落子有声。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80万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达1.1万人,在滁大学生超54万人,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超30万人……

  全市上下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发展生态愈发显现。

  激活人才“引擎”

  安徽华欣药用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只只机械手臂不停地将玻璃管准确地塞到各个工位上。“这条生产线是我们‘科技副总’邵玉田博士带队设计改进的,它能实现自动化生产,不仅节约用工成本,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公司总经理方庆海介绍,邵玉田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产品升级,带队研发的“药用玻璃包装瓶内壁硅化”产品,成功解决了传统玻璃瓶装药品容易“爬壁”的问题,仅此一项产品订单额就达800万元,为企业创造了150万元利润。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需求,来安县在全省首创“科技副总”引才模式,按照企业需求精准引才,在技术指导、工艺提升、项目争取、产品开发上与企业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帮助企业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各类人才如鱼得水、如鸟归林,最大程度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方能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奏响了人才与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和弦。

  我市紧扣产业发展抓引育。

  建立八大战新产业人才需求目录,靶向引进战略“帅才”、产业“英才”、制造“匠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截至目前,新开展院士助滁22人次,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37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团队)263人、省级领军人才项目20个,帮扶企业招工引才9.16万人。

  常态化组织开展周三招工、周六招才招聘活动,全市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1680场,累计服务企业18407家,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9237人。同步开展“春风行动”、抖音带岗、直播带岗、夜市招聘等专场活动,拓宽企业招聘渠道,累计开展直播招聘75场,服务企业612家,直播观看人数达496万人次;开展夜市招聘活动23场,服务企业1172家,达成初步就业意向7852人。

  校地共育、市县同引、内外联招、政企互用,全市上下一心,力促产业链人才链“双链互动”。

  深化与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校地共建合作,推动150余家企业与中科院、武汉大学等大院大所多元协作,实现高层次人才“一才多用、共建共享”。支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瞄准地方产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吻合度80%以上。

  聚焦光伏、汽车、食品及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链,市县同步启动“千企百校·智汇滁州”高校毕业生云招引活动,共发布3000多家企业、近8万人招工引才需求,1万多名大学生达成在滁就业意向。深化“校企双聘”,遴选53名在校博士到产业链头部企业挂任“科技副总”,7名企业博士到在滁高校挂任“产业教授”。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在滁州,人才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着产业转,人才工作正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互促、双向奔赴。

  涵养“生态圈”

  “我们公司的高管跟着公司来到明光工作,孩子长期不在身边很挂心,现在党委、政府帮忙让孩子转学过来,让大家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扎根明光大显身手了。”明光市的“绿卡”企业家安徽赛时达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的倪总深有感触:“一张小卡片就是企业家和政府间的一座‘连心桥’,就是明光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为了让企业家在明光安心投资、放心创业,解决企业家的后顾之忧,该市企业服务中心聚全市之力,与教体、文旅、交通、卫健等部门共同协作,以服务“绿卡”为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交通出行、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绿色通道服务。今年秋季开学,就帮助解决了42家企业51名高管及职工子女入学问题。

  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生态的竞争。

  我市始终坚持聚焦人才急难愁盼,围绕人才发展全周期全链条需求,通过出台人才资助奖补、创业扶持、购房补贴、荐才奖励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竞争力强的惠才政策,不断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亭满意”亲商敬才环境,全力让人才在滁州顺心工作、安心发展、舒心生活。

  一窗受理、一网直达、一卡通办。

  持续推进“一卡一网一窗口”服务体系建设,拓展行政大厅“一站式”服务窗口功能,制发“亭城英才卡”,市县联动为人才分类提供信用贷款、交通便利、消费折扣、景区畅游等76项优质服务。累计发卡3735张,为人才授信14.9亿元,提供权益服务近2.2万人次。

  建好用好滁州信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9家省级以上领军人才企业解决融资需求5580万元,为8487家“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六类市场主体提供6713笔、240亿元贷款授信。完善“天使投”,对8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股权投资4500万元。发放“乐创滁州”贷款1.6亿元,扶持创业大学生733人。强化“人才担”,为方舟医疗等3家高层次人才创(领)办企业担保贷款2700万元。

  人才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我市还结合“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活动,持续开展“人才服务千企大走访”“我为人才办实事”等活动,着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每位来滁州创新创业的人才安身、安家、安心。市县两级走访企业2.6万多家,协调解决各类诉求1.01万个。

  引天下英才而聚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今,滁州正成为海内外各层次人才的逐梦之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77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