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两岸,百舸争流;矢志奋楫,山河巨变。
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幢幢高楼鳞次栉比、项目建设热潮涌动、暖民心行动持续增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干事创业热火朝天……寒冬时节,行走在皖东大地,目光所及,尽是一幅幅热气腾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面对咄咄逼人的区域较量,滁州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牢“干就干最好、当就当先进、争就争第一”的争先意识,与强者竞争、跟快者赛跑、向高处攀登,努力以一域的出新出彩为全省大局增光添彩。
从实现“开门红”到迈向“季季红”再到冲刺“全年红”,滁州风雨无阻、破浪前行,交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均居全省第3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名实现“3个第一、3个第二”,经济运行评议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评议连续两个季度全省第一、暖民心行动满意度居全省第一。滁州人民正怀着“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自信自强、意气风发朝着党的二十大擘画的新蓝图勇毅前行。
坚定不移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主抓手,扎实推进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按下有效投资的“快进键”,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筑牢稳增长的“压舱石”
招商引资是发展的“生命线”,“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是招商引资的新打法新攻势。
我市把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深入实施“双招双引”质量突破年、有效投资攻坚年行动,全力以赴稳投资、稳增长。深化招商手法打法步法“关键招数”,围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高新精尖的好项目,集中力量开展项目攻坚,疫情期间做到联系、洽谈、跟踪、感情、责任“五个不断”,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活动招商、协会招商多措并举,虎口夺食拼抢项目。1至10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11个、超年度目标2.8%,项目从签约到升规实现全流程闭环服务。天合光能、中润高效光伏电池、亿晶光电等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为滁州发展厚植动能、奠定基础。
11月18日上午,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国轩新能源(滁州)高端制造基地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产业拉动和吸附能力,带动上下游企业来滁投资,加快形成产业聚集,构筑更完备的滁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为我市打造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力。
千方百计招项目的背后是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跑项目。瞄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开展各类招商引资对接活动,市领导高位推进80余次,拜访企业200余家,各县(市、区)和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坚持每月外出招商不少于5天,拜访企业300多家;全市40个县干招商小组共外出招商670余天,在滁接待1300余天,接待客商800多批次。日益浓厚的招商氛围,既保持了高频出征态势,又提高了招引效果。
徐徐展开新时代滁州经济社会发展壮美画卷,背后呈现出的是精彩纷呈的人才工作图景——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2个,18家团队获批省级团队扶持资金立项,6个团队项目获省兑现业绩奖励2800万元,4家团队企业进入辅导上市期;院士工作站总量达到12家,居全省第3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家,居全省第3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7家……在今年全省市委书记抓人才述职评议会上,我市多次被点名表扬,人才工作考核居全省前列。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人才吸引力和集聚力持续走高,引得进、留得住的好态势不断巩固,滁州,渐趋成为长三角“青年向往最美城”,也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在皖东大地竞相奔腾。
推深做实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产业是城市立身之本、发展之基,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是滁州的招商密码。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光伏、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电池、医疗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食品等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套班子、一支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的模式,加快编制八大产业发展规划,创新开展“党建聚链 助企发展”行动,在全省率先建立八大产业链党委,围绕八大产业链不断补链壮链强链,坚持顶格战法,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全力推动滁州市重点产业做大做强。
一组组跃升的数字让人惊叹,这背后折射出滁州拉升标杆、自我加压、跳起来摘桃子的争先意识,体现了滁州敢于领跑全省、比拼全国、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
今年1至10月,我市新招引八大产业链亿元以上项目319个、占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数的77.6%。八大产业链以前所未有之势爆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让滁州在全面加快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新征程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步履更加坚实、信心更加坚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实“百亿小岗”创建,打造乡村振兴的典范,打牢共同富裕产业基础、经济基础、物质基础
“又是一个丰收季。”不久前,在门前的水泥地上,小岗村民翻晒着新收获的稻谷,认真做好颗粒归仓。党的二十大代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群之摸着饱满的稻谷欣喜地说,今年亩产达到了650公斤左右。大旱之年仍能稳产,在于小岗村着力做优一产,把高标准农田治理紧抓在手,完成了1.3万亩农田有效治理,有力保障全村旱涝保收,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底气更为充足。
近年来,小岗村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核心,旅游、培训教育、农村电商并驾齐驱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如今,小岗村正以“百亿小岗”为奋斗目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小岗、美丽小岗、实力小岗、幸福小岗,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典范,如今,小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至1220万元。这片改革的热土、希望的田野,正焕发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勃勃生机。
改革,是滁州的一面旗帜,深化农村改革更是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不竭动能。滁州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3项整市试点稳步推进,在全国首创“宅改贷”,累计颁发房地一体证42.7万宗,有效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4200多宗,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率提高到55%。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去年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22.8%。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产业兴旺是基础。我市各县(市、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体系,壮大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2021年,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个,发展优质专用粮食837万亩,“稻虾共作”面积达100.5万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达1046个,总投资130亿元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天长市获批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皖东大地上全面铺展。
以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党委、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老百姓的笑容成为滁州最美的风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最吸引眼球的焦点,也是最具温情和幸福感的词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从2015年开始,我市庄严承诺,每年为市民办好十件实事,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言出必践,从开工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到如今络绎不绝的读者在这座精神粮仓里驻足品尝;从开工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到如今这里已成为滁城城南群众看病就医首选地;从完成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到如今各类小区整修一新、设施俱全,群众怡然自得在自家门前徜徉休憩……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把群众的呼声变成掌声。
今年暖民心行动开展以来,市委书记许继伟多次深入基层社区、群众中间开展调研。调研过程中,他心里装着群众,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果老百姓年纪大,不会下载使用就业服务智慧APP怎么办?有没有简单务实管用的办法?”“有的老年人腿脚不便不能出门就餐怎么办?能不能送餐上门?”他再三叮嘱基层干部“要把老百姓感受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知不知晓、认不认可、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得实惠作为评判和检验工作成效的关键,确保我们‘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实施的十项暖民心行动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根据省民意调查显示,三季度暖民心行动我市群众的知晓率、满意度全省第一。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一张张笑脸的背后,都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见证了滁州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的奋进与豪迈。
在党的领导下,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承载着450万团结一致、满怀信心的人民,未来不可限量,前景一片光明。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继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保持发展,滁州正奋力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以“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见标兵就当”的昂扬状态加快推进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在新的“赶考”路上踔厉奋发,自信自强,勇毅前行,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