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要闻

滁州:全力守护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滁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持续纵深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系统完备、高效顺畅的社会救助新格局,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综合救助“一盘棋”

  建立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协调、研究解决社会救助重难点问题。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滁州市完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实施方案》《滁州市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巩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救助帮扶,拓展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帮扶,构建“8+1+N”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分工协作,密切联动配合

  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协调机制作用,加强民政、医保、人社、教育、住建、卫健、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交流联通,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资源互联,及时预警发现可能需要救助的困难人群。定期更新全市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信息,将监测预警结果直接反馈到县乡,推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端口延伸到县、乡、村,直接通联相关慈善组织,使救助申请可以在各层级和各类慈善组织间推送转介。

  建立监测预警和协同办理定期追查追踪制度,健全低保经办人员及村(居)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公开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和举报方式,持续开展社会救助领域专项治理。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抽查43个乡镇(街道)152个村,入户调查734户1697人。

  拧成质效双提“一股绳”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大势,转变工作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建成全市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整合了低收入人口认定、临时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低收入人口库、资源库、预警监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家庭调查等功能,并开发了配套的移动端应用。

  求助人员可通过皖事通“皖救一点通”、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智慧救助APP等移动端直接申请救助,为低收入人口监测和救助帮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救助服务网络,在全市116个乡镇(街道)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安排专人负责业务办理和申请协助,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同时,充分发挥县级社会救助人员、乡镇(街道)民政干部、村(社区)民政专干、社会救助协理员职能作用,共同做好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调查核查、救助帮扶、协办帮办等工作。目前,全市共建立村(社区)救助服务站1035个,有社会救助协理员1227人。

  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低保、大病重病、重度残疾人等人群家庭情况,及时作出风险研判,并第一时间协调相关单位开展联合救助。目前,系统资源库已汇聚各部门共享信息740余万条,建立15.6万人的低收入人群数据库。去年以来,平台累计监测预警2.58万人次,发现报告困难群众1485人,通过核查成功救助3200余人次。

  织密兜底保障“一张网”

  连续8年提标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自2022年7月份起,全市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27元、717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1320元、970元,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全护理、半护理照料护理标准分别不低于上年度当地最低生活月工资的30%、20%。严格“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的稳定性,落实“单人保”、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政策措施;将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残疾人扩面到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二级肢体残疾和一级视力残疾,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2022年1至11月份,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45万人次,发放低保金7.18亿余元;月保障特困供养对象2.31万余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和护理补贴2.23亿余元。

  建立“望闻问切”主动发现机制,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定期组织排查,及时主动了解、掌握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重大变故等特殊情况。依托全市低收入人口大数据信息系统,通过线上比对预警、线下实地核查的方式,摸清困难群众需求,给予精准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政策措施,对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供养对象安排专人照料看护,为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医疗护理保险,为分散特困供养对象和低收入老人购买洗浴、理发、助餐、上门就诊、卫生清扫、心理慰藉等服务,推动从传统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延伸,扩大社会救助服务高质效供给。

  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推动村(社区)成立“救急难”互助社,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专项社会救助,鼓励慈善组织设立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打造政府部门主导、慈善机构参与、社会办医疗机构配合的“心动亭城”心脏病专项医疗救助项目,探索健康帮扶新模式。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831.5万元,购买社会救助服务3类15项。目前,全市共成立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577个。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