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要闻

滁州市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7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黄山市召开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列。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当前,滁州正处在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

  新形势下,滁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走好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聚焦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加快农业强市建设,“三农”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34元,增长8.6%,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4.6%、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速7.5%、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一产固定投资增速71.8%、高于全省58.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此外,滁州市成功争取全国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

  “两轮驱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

  眼下,在“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上万亩高标准农田一望无际,碧绿的稻田孕育着收获的希望。其中,近700亩土地的农药喷洒工作,种粮大户程夕兵带着女婿操作农用无人机,仅一天时间便可完成。

  农机大院里,十几台大型机械设备,可用于粮食生产的育、种、管、收全流程。“水田里走的插秧机,旱地上跑的拖拉机,天上飞的无人机,人家说我种粮都种成‘海陆空司令’了!”程夕兵幽默地说。

  躬耕沃野图丰收。程夕兵的信心和自豪,源于科技赋能让他尝到现代化农业给足的“甜头”。而这,更折射出滁州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丰硕成果。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要求,指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路径。这都离不开科技研究成果创新和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

  去年以来,滁州市稳步推动“两强一增”落实见效——

  科技强农,全市科技特派员实现村级“全覆盖”,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达到60家,其中国家级9家,居全省前列;今年,在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方面,推进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218份、总数802份,新增研发农作物品种9个。新建44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8个数字农业工厂,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加快数字赋农步伐。

  机械强农,滁州市自主研制测试3项新机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8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一举创成;今年,滁州市推进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农机制造产业主营收入预计23.4亿元。加快农机更新换代,全市新增农机1.78万台、惠及农户1.25万户,全市农机总动力全省第3位。实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980万亩次。

  农民增收,持续推进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等“四项行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34元,增长8.6%。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一直以来,滁州市坚定不移抓稳产保供,着力建良田、育良种、用良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增总量,加快打造皖东“百亿粮仓”。

  今年,全市计划粮食播种面积1245万亩。截至目前,夏粮实现“三增”,全市小麦面积494.65万亩、同比增加0.14%,总产达186.51万吨、同比增长2.1%;单产达377.05公斤,同比增长1.95%;全面完成夏种任务,其中水稻栽种面积625万亩、完成计划100.5%。

  狠抓农田建设,夯实丰收基础。滁州市全面完成2022年度70.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目前总面积达728.8万亩、占耕地面积72.5%;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完成10.72万亩;完成“小田变大田”任务22.62万亩、占计划任务36.5%,完成量全省第1位。

  两个“富足”,推动乡村宜居宜业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周末,在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的井楠茗宿,房前屋后,人潮涌动。来自苏浙沪等地的游客们,采茶、烧烤,散步、拍照,团建、乐游,欣赏乡村美景,品尝乡村美食。

  “通过一片叶子,盘活一个乡村,带动一方产业。”井楠村围绕“茶村生态为先、原村振兴为主、茶文化为魂、茶休闲为魄”理念,以茶叶、菊花等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激活乡村活力,打造山美、水美、茶香三位一体的休闲旅游型特色村庄。

  瓜果飘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井楠村一样,一幅幅秀美和谐的乡村画卷,正在皖东大地成百上千个乡村徐徐展开。按照省委、省政府“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部署,滁州市把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今年以来,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71个,988个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建成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14个,建成8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94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471个村养老服务站……

  为切实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滁州市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今年完成1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消除47条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完成24个省级森林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持续推进创建各项工作。

  在持续推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滁州市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今年改厕8450户;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成326个自然村庄提升改造;36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全部完成雨污分流,另有39个中心村有序推进。

  乡村振兴不但需要物质上的“富裕”,更加离不开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乡村发展,只有实现经济与文化“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情债”“摆阔气”,背后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群众口袋“鼓”起来了,精神也得“富”起来。全国文明村天长市杨村镇光华村,利用农村广播、基层网格、文明大讲堂“三个载体”,通过线上线下多平台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让移风易俗理念“声”入人心。

  坚持生态优先、文化赋能,坚持人才支撑、治理创新,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村、重点村、精品村。在奔赴幸福文明新生活的征程中,滁州市推动广袤农村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环境美”迈向“生活美”、从“外在美”迈向“内涵美”。

  徜徉皖东大地,文明新风徐来。今年“第六届滁州市文明村镇”评选中,天长市秦栏镇等233个村镇被命名为“第六届滁州市文明村镇”。目前,全市共有13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34个村镇当选“安徽省文明村镇”。

  “三产”融合,确保农民富裕富足

  “以前户户分田包地,如今人人持股分红,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我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在收到去年村集体分红后,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高兴不已。

  近年来,滁州市在小岗村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通过清产核资将村级经营性资产和村部分品牌折算核定成3026万元,平均分到4322名成员身上。小岗村还成立集体经济企业,将清产核资资金入股公司。2023年春节,小岗村分红实现五连增,6年来村集体经济分红总额达1400多万元。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因地制宜走好特色路,发展优势产业。为此,滁州市接续制定3个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市县乡均成立党委负责人任组长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1200多名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全覆盖包保1016个行政村,帮扶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抓小岗,促全市。滁州市引导人才、资金、科技等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持续提升农村改革质效,勇当全省深化农村改革的排头兵。

  同时,滁州市聚焦发展特色产业,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建设,串联沿线35个重点乡镇、119个重点村,谋划打造“百亿小岗三产融合示范区”“醉美茶香风景环线”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定远县高潮“瓜蒌部落”、天长市冶山“玩具小镇”等乡村振兴示范点,经济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羊产业是定远县二龙回族乡的特色优势产业。在优化壮大该产业过程中,中汤村高栏养羊项目存栏量3500只,年出栏约20000只,年产值超3000万元。该乡还依托安徽省民族乡村“百村千树行动”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薄壳山核桃树4万棵,既达到绿化效果,又为农户闲置空地增添创收渠道。

  基于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滁州市大力实施集体经济“强村”行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深化改革赋能、建设信用村等举措,多渠道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变化是可见的,成就是可喜的。据统计,全市1016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48.8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30%。

  为特色产业谋思路,为农民致富找门路,为乡村振兴寻出路。滁州市坚定不移抓乡村产业,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方向,做大特色种养,做强精深加工,做优农业品牌,做活乡村旅游。滁州市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奋力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滁州市推动农业强市建设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着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粮食产能,构建多元供给体系,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政治责任。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深化乡风文明创建,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3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