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之滨到淮河之畔,从琅琊山下到高邮湖边,从“当年农家”到“茶香井楠”……文明之花在皖东大地次第盛开。
2018年2月14日,除夕前夜,滁州市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奋斗三年,一举夺牌、首创全胜,跻身全国文明城市之列。
站在新起点上,滁州踏上了“擦亮金牌”的新征程,开启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相融共进的新探索。
越过千重山,踏过万重浪。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上升期、关键期的滁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初心,外塑城市之形、内铸城市之魂,在坚定不移加快高质量发展中,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用文明筑城,向幸福出发。
打赢“守擂赛”,坐稳“第三城”
9月的皖东大地,微风习习,天蓝水清。奋进新征程的滁州,生机勃勃,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经济运行连续六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五个季度全省前二,科技创新首次“赛马”便拔得头筹……二季度全省“赛马”评议中,滁州交出了一份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的高分答卷。
向“实”而行,向“长”而兴,敢为人先的滁州,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中,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
近三年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730个、实际到位资金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县(市、区)全覆盖。
风自东边来,带着江海味。善借船出海的滁州,更善于扬滁所长。
从“新春第一会”吹响强力攻坚“双招双引”的号角,到持续打响“春季攻势”“夏季攻势”,滁州目标坚定,瞄准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全力以赴招大引强,虎口夺食拼抢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282个,其中百亿级5个、80亿元3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90个,新投产亿元项目168个。
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服务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推动项目选择滁州、落户滁州、深耕滁州,在滁州做大做强。
出台全省首部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126项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在全省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持续优化“亭满意”营商环境,今年上半年,通过“为企服务平台”线上收集企业诉求3903件,办结率100%。
攻擂容易守擂难。当前的区域竞争,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从“冲刺全省第三”到“站稳全省第三”再到“进军全国八十强”,滁州始终以“项目”绘底色,用“实干”来作答,坐稳全省“第三城”后,继续勇攀发展新高地。
更新“生活圈”,放大“民生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滁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滁州人看来,文明城市建设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了可看得见、能摸得着的城乡环境面貌变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改善等方面。
建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琅琊区野芳园小区,出行难、停车难问题困扰居民多年,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琅琊区坚持“小区怎么改,居民最有发言权”,探索党建引领下的“街道、社区、业委会、物业”四方协作机制,成立“居民服务中心”。
改造前期邀请社区、业委会、小区党员代表召开座谈会、议事协商会,共商改造清单。2022年3月启动改造以来,由小区业主共同推选热心居民赵大哥等人组成公益监督员为改造项目搭建沟通桥梁。仅半年时间,该小区从开工到竣工顺利实施,从“老破差”变成“新绿美”。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滁州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将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民心工程办进百姓心坎上。2022年,共投入资金4.2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04个,惠及居民8489户,加装电梯83台,新增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场地63片,停车位1856个,非机动车充电桩821个。
与此同时,滁州市抓住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机会,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集中布局、综合配建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小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
社区居民出家门步行约5分钟可达便利店、约10分钟可达农贸市场、约15分钟可达超市,按照这一基本要求,滁州市正加快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目前,社区商业网点有便利店714个、综合超市336个,菜市场31个等,社区商业网点60%左右分布在相对集中的临街店铺,28%左右分散在各个街区。31个菜市场均实施升级改造,改造面积约10万平方米,各级投入资金约2亿元,达到“干净卫生、清洁明亮、管理有序、诚信经营”目标,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滁州市还以创建“亭美好”城市客厅示范区为抓手,引领带动城乡环境全面提升。主城区第一批“亭美好”城市客厅示范区域创建示范点包括西涧一村、清流公园、人民广场、苏州公园、万达广场等27处。
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滁州市坚持把“为民、惠民、利民”的创建理念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让“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带来的是,文明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变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民生圈”圈出层层幸福味。
涵养“文明风”,赋能“新滁州”
城市要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点滴中涵养,在时间中沉淀。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滁州步履不停、久久为功。
滁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纵深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滁州”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月推报、月评估、月选树”机制,实现网格、村、乡、县、市自下而上纵向推选全覆盖。评选产生滁州市道德模范152人,其中77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9人获评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评选产生“滁州好人”1218人,其中99人获评“中国好人”,156人获评“安徽好人”,形成了好人模范层出不穷、新老典型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
连续举办五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基层故事汇巡演活动,每年举办身边好人发布活动,推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先进事迹学习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网络等“七进”活动2000余场。创作微电影《种子》、诗朗诵《平凡英雄赞歌》、情景剧《情满金集》等好人模范原型文艺作品300余个,崇德向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成立好人模范领衔的“德耀亭城”志愿服务队等“工作室”“爱心团队”,引导先进典型参与扶贫帮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学、无偿献血、器官捐献等各类公益活动4000余场,“好人宣讲团”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宣讲180余场。
出台《滁州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管理办法(试行)》《滁州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时代楷模实施办法》,实施“两节”全覆盖慰问、邀请参加市级重大活动、免费体检和免费乘坐公交等礼遇措施。创新开展道德信贷工程,各级金融机构为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授信9.89亿元。“好人好报、德者受尊”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3000位孤儿入内蒙古,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厚感情。如今,每年都有上千名内蒙古学子到安徽来上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为安徽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就是这些学子中的一个……”南谯区“谯梁夜市”文明实践活动中,乌衣镇大同圩村选调生杨添讲述的“新滁人的时空之旅”,赢得一阵阵热烈掌声。
杨添的宣讲故事,既是一个生动的事例,更是一个鲜明的见证。
像杨添一样开展常态化宣讲的基层“百姓名嘴”,如今全市有4000余名,当中有专家学者、退休党员、党校教师,也有模范好人、志愿服务典型、文艺骨干、“新乡贤”等。他们以基层文化站、农家书屋、田间地头、广场街巷、农家院落为舞台,结合自身经历和身边人、身边事,用群众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宣讲,让党的理论、政策深入人心。
为了给“百姓名嘴”开辟最基层、最前沿的宣讲阵地,滁州市整合资源,建成13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挖基层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建设238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为提升宣讲水平,滁州市还举办文明实践宣讲骨干培训班、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亭城百姓说”——滁州市首届“百姓名嘴”宣讲选拔赛等,孵化“百姓名嘴”,培养“名嘴”骨干,推动“燎原式”传播。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宣讲类培训交流活动600余场次,万余人受益。
“志”在心中,“愿”在行动。
滁州市制定完善《滁州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方案》《滁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滁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办法》等制度,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9个典型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07个典型入选安徽省“月评十佳”江淮志愿服务典型,常态化评选市级志愿服务典型460余个。
截至目前,全市实名认证志愿者104万人,志愿服务组织7600余个,志愿服务时长达2228万小时,形成“文明实践日 快乐星期天”“周五一小时 扮靓我的家”等活动品牌,创新推出“文明集市”“公益集市”“谯梁夜市”等一系列品牌活动,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文明浸润城市,创建惠及民生。如今,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滁州,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无不彰显着文明的力量,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新征程中,以文明彰显城市的精神、提升城市的品质、激活城市的潜能、促进城市的发展,赋能现代化新滁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