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要闻

一体化是最大机遇,彰显“滁州作为”

  原标题:今天: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全体会议在滁州召开

  一体化是最大机遇,彰显“滁州作为”

  ——访滁州市委书记、市长吴劲

  在滁州,常听企业老总说,滁州是近几年长三角的一匹“黑马”。这是真的吗?滁州市委书记、市长吴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乘着一体化的东风,滁州发展步入快车道。

  何为快车道?吴劲拿出了一组数据:论经济体量,滁州已从2012年全国第185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89位,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滁州速度”。2019年,滁州经济总量从安徽第五跃居第三,仅次于合肥和芜湖。

  以前谈起滁州,其知名度恐不及下辖的凤阳县,更不用说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小岗村,甚至有人将“滁州、徐州和湖州”混为一谈。近年来,随着其黑马潜质逐步被挖掘,在长三角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滁州有着“南京的位置,安徽的成本”。

  滁州地处安徽东大门,紧邻合肥、南京,处于两大都市圈“双圈叠加”区域。2018年以来,滁州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并以融入两大都市圈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突破口。滁州的行动不止于此。2012年4月,中新苏滁高新区开建,这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的首个开发园区。2021年9月,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滁州在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挂牌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2013年,“旁听生”滁州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今年更是成了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23次全体会议的“东道主”。

  对于滁州,安徽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并表示“已具备起飞的条件”。为谱写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吴劲表示,滁州将高举改革旗帜、弘扬小岗精神,进一步落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大力度“走出去”、更大范围“请进来”,奋力在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用好“南京的位置,安徽的成本”

  记者:跨省共建南京都市圈,滁州为何如此积极?

  吴劲:2001年,滁州就参与共建南京都市圈。都市圈内,宁滁同城化发展提出最早、推进最快。

  在我看来,实现规划“一张图”是宁滁同城化的先决条件。滁州深入推进与南京各层级规划体系对接衔接,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等规划20余项,为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提供规划引领。

  着力构建宁滁交通“一张网”。近年来,谋划宁滁一体化协同发展交通重点项目近30个,与南京联通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建设不断加快,形成宁滁“半小时”通勤圈。轨交方面,去年7月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正式运营,今年南京段已正式开工,此外沪宁合高铁等加快建设,宁滁蚌铁路、宁天城际二期等列入国家相关规划。

  滁州有着“南京的位置,安徽的成本”,我们正主动接受南京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打造产业“一条链”。一方面,持续推动宁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去年滁州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中,超1/10来自南京;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宁滁结对合作,南京经开区凤阳省际合作园、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等3个宁滁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成立。

  记者:宁滁省际毗邻合作,目前推进情况如何?

  吴劲:在滁州来安县的汊河镇,“苏A”南京车牌出现概率极高,它与南京顶山街道仅一河之隔,被称为“中国距离外省省会最近的乡镇”,该镇引进130多家轨交装备企业,80%来自南京。

  围绕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打造的新型功能区,是宁滁一体化发展中最具示范标杆意义的成果。

  在合作机制上,一方面,我们每年组织市党政代表团赴南京对接,全面加强与南京各层级、各领域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聚焦省际毗邻地区建设,探索建立“领导小组+管委会+开发主体”的管理运作机制,实现双方共编规划、共设基金、共建园区、共同运营,市场化推进合作区域开发建设。

  在发展支撑上,立足南京产业“协作区”和“承接地”的发展定位,明确两个新型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结构、产业发展以及生态共保共治等内容,并设置协同发展区域,为新型功能区提供空间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进一步完善跨区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打造标杆性、可复制的毗邻合作样板区。

  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

  记者:在南京与合肥之间,滁州如何实现“左右逢源”?

  吴劲:近年来,紧扣“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区域性现代化城市”新定位,滁州发挥比较优势,全方位推进与南京、合肥的对接合作,奋力在长三角城市中争先进位。

  滁州注重深化合作、借势借力,变“虹吸效应”为“左右逢源”。在产业发展方面,滁州正与长三角先发地区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分工协作体系,近三年滁州承接南京产业转移亿元以上项目超100个、总投资超500亿元;同时高水平推动合滁产业走廊建设,牵头成立合肥都市圈智能家电专项产业联盟,支持全椒与合肥经开区共建产业合作园、定远与合肥长丰共建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园。

  滁州坚持扬滁所长、补足短板,变“落差”为“空间”。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相较合肥、南京,滁州是一块“洼地”,可以借鉴两地发展经验做法,共享两地优质资源要素。滁州参与共建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分别共建“科大硅谷”“工大智谷”,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滁落地转化。

  滁州正全方位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等与两地等高对接,打造一流“亭满意”营商环境,并获评“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当前,我们也在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建成安徽省首个企业综合增值服务专区,努力打造“企业有感”的服务体系。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对滁州意味着什么?

  吴劲:近年来,滁州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彰显“滁州作为”。

  在推进一体化发展中,滁州拥有诸多优势条件。区位上,多年来,我们坚持东向发展不动摇,加快与南京同城化、深化与苏州全方位合作、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带动等;产业上,近年来,滁州“新三样”产业发展迅猛,目前正加快打造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着力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聚集地;空间上,滁州目前有约400平方公里可供大项目落地的发展空间。

  滁州同样收获最大红利——我们正用足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滁结对合作、苏州与滁州合作共建等工作机制,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城市、城区和园区合作,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目前,滁州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和园区合作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苏滁高新区累计入驻各类企业超700家,省际合作平台数量居安徽首位。

  会客厅建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记者:在沪建立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吴劲:2021年9月,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挂牌成立,三年来举办重大活动50多场。

  在我看来,其窗口效应远超预期。一方面,在会客厅开展的滁州宣传推介,持续扩大滁州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会客厅被打造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重要平台,通过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招商推介等活动,在此签约项目约40个,今年5月星耀长三角(上海虹桥)人才会客厅揭牌,持续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同时依托会客厅,强化了与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共建力度。

  下一步,我们将以会客厅为平台载体,探索打造“一厅一园”(即会客厅和飞地经济园)。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沪滁飞地经济园区,深化与杨浦、徐汇、松江等地合作共建,让更多成果在滁州转化为成品和成效,实现沪滁合作共赢。

  记者:滁州如何看待与上海的关系?

  吴劲:在一体化发展中,上海是龙头。当前,沪滁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协同协作持续深化,同时期待上海在加快“五个中心”建设中,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滁州发展。

  上海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我们希望借助上海高校人才集中优势,发布“揭榜挂帅”等技术人才需求,选聘一批上海高校高层次人才挂任滁州龙头企业“科技副总”,推动上海先进科技成果在滁转移转化。

  两地产业协作同样大有可为。目前滁州已与杨浦、徐汇等共建“科创+产业”伙伴园区,与上海突出贡献专家协会等建立“人才强市合伙人”关系,滁州正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与上海科研机构、科创园、孵化器等共建伙伴园区,并积极推动与上海产业园区在滁共建省际合作园区。

  两地合作空间巨大。以干部人才交流为例,近年来,我们选派188名干部到上海挂职学习,先后有4名上海干部到滁州挂职指导。我们希望能与上海进一步开展干部双向挂职交流,选派干部到上海经济金融、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部门跟班锻炼,并邀请上海干部到滁挂职指导、传经送宝。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319
收藏
分享